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和合汇融而美美与共。回望千年,石刻艺术在这里绽放,世界文明在这里“大同”,这里就是承载着中外文化交流斧痕的云冈石窟。
北魏虽远,余音绕梁。5月15日,在一小时的联播里,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云冈石窟讲解员马叶霞联袂搭档,带领网友开启第十二窟音乐窟的奇妙之旅。联播吸引逾55万人次观看,网友们的互动评论更是频频刷屏。
馆长开启“掏家底”模式
专业知识讲得接地气
随着山西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每天的博物馆联播变得愈发“受宠”。15日上午10时,联播刚开场,就有不少网友在守候、追随,期待赶快在线上“参观”起来。
“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但是有一种音乐是用斧凿在石头上凿出来的,需要你用心去听。想感知来自1500年前的音乐,那么跟我一起去听!”直播一开场,赵昆雨就把网友的兴致调动了起来。
从北壁居于佛龛手持乐器的天宫伎乐,讲到门楣上缓缓起舞的伎乐,再讲到窟顶上高浮雕的伎乐飞天……联播过程中,赵昆雨开启“掏家底”模式,带领网友“穿越”屏幕,探寻音乐窟的“压箱宝”。他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成果,从伎乐手持乐器的形制、舞蹈动作的特征出发,带网友解锁着北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密码。
跟着赵昆雨的脚步,网友们好似开启了一场中西合璧的史诗级音乐窟盛宴,又好似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大师级乐器普及课。“箜篌可分为竖箜篌和卧箜篌,一个外来,一个传统,音乐窟中,这两种箜篌都有出现。”讲到持箜篌乐器的伎乐时,赵昆雨进一步给网友普及起来,音乐史普遍认定箜篌是从汉朝传入中国的,但是从新疆出土的箜篌实物看,竖箜篌在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已经进入中国。卧箜篌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流行于汉代,后来失传,现在只有文献、壁画等的记载、呈现,卧箜篌形制类似于琴、筝,所不同的是,卧箜篌具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类似琵琶,需要用压片压着去弹。
“涨知识了”“讲解得专业、资深还接地气”“从音乐窟可以看出北魏文化的多元荟萃”……评论区,不少网友留言为联播点赞,称这是“非常有意义、有收获的直播”,还有网友说“被馆长的博学圈粉”,并表示“通过直播看出这么多门道,有机会一定带家人去看看。”
乐舞石雕“融”光闪耀
合奏之声千年回响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其开凿于1500多年前,由北魏统治者鲜卑拓跋氏主持营造。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佛龛1100余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代表了公元五世纪世界雕刻的顶尖水平。
千年云冈,“融”光闪耀。云冈石窟无声地记录了北魏时期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其中,第十二窟“音乐窟”凭借乐舞盛宴的艺术特质享誉海内外,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欣赏。
当参观者步入第十二窟,热烈奔放的宫廷音乐会氛围便扑面而来。走进前室,抬头望,门拱、明窗、壁面、窟顶层层叠叠地雕刻着不同形象的伎乐,他们手持乐器,姿态优雅自然,动作和谐飘逸,仿佛一支气势磅礴的“乐队”。该窟后室布局庄严肃穆,前室充满音乐活力,建造于公元470年-494年,属于云冈中期工程。赵昆雨介绍,第十二窟伎乐集中在前室,共有51身乐伎,展示了当时西凉、龟兹、高丽、天竺以及中原地区各种乐舞荟萃一堂的场景。其中,有3身乐伎做的是吹指、弹指和拍掌的动作,不持乐器,故音乐窟的乐器数量为48件。
音乐窟最耀眼的当数前室北壁。北壁最上层是一排规模宏大的天宫伎乐列龛,自西向东依次雕刻着手持吹指、齐鼓、排箫、琵琶、义觜笛、横笛、琴或筝、五弦琴、筚篥、竖箜篌、卧箜篌、细腰鼓、横笛、法罗、鼓的14身乐伎,姿态优雅自然。赵昆雨如数家珍般地讲述着,“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排箫、琴、卧箜篌,又有从丝路而来的琵琶、五弦琴、筚篥,以及天竺的法螺、齐鼓,可以说,多元荟萃,集于一室,反映了北魏时期胡风国俗兼容杂糅大融合的特点。”
转身抬头望向窟顶,更有意思的画面冲进视野。只见7身高浮雕大型乐伎神态逼真,以斜梁的状态撑起窟顶。赵昆雨介绍,她们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乐舞伎雕刻,身高达1.4米,极具异域风格,其中,南壁“C位”的乐伎最有特点。这位乐伎头戴圆顶帽,两腿交叉,踮脚而立,扭腰送胯,双手合掌高举,以两食指相拨击作弹指,好似在指挥这场盛大的音乐盛会。“弹指是古代龟兹舞蹈动作的一个典型特征,弹指发出的声音是乐队的节奏引领,决定乐队整个曲风,看她载歌载舞,一边弹指一边跳,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好的指挥’。”
“不管从乐伎手持的乐器品种,还是乐舞内容上看,北魏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汇集在平城,经过一些融合改造,形成符合鲜卑政治需求、欣赏趣味、审美情趣的泛鲜卑化宫廷音乐。”赵昆雨称,音乐窟是一座非常“不可思议”的洞窟,这些乐舞图像完全是北魏音乐文化的缩影,是北魏时期各民族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所反映的场景比史书的记载更加真实、准确。它营造出“香宇天音”的境界,是云冈石窟伎乐雕刻的代表,是研究北魏音乐、舞蹈的圣殿,也是研究中外音乐史最全面的实物资料。此外,十二窟前室东西两壁的建筑构建、西域服饰的造像呈现,也折射出北魏时期异元合流的融合之风和文化“大同”。
戎华兼采,涵融万汇。在第十二窟,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西乐器的合奏,形成古老而先锋感十足的“交响乐团”。据统计,云冈石窟共有20余个洞窟雕有500多件乐器形象,他们以“凝固的艺术”诉说着历史,充分展现了北魏时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音乐风貌,让人们看感受到中华文明百川汇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专家解读
北魏开创丝绸之路新时代 云冈石窟是最大物证
特邀专家
张庆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山西省委直接联系高级专家
历史上的北魏,如同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元素,也为它们提供了展现和交融的舞台,而在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文明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像一条金线,初期在北魏都城平城闪耀出现。
“山西与丝绸之路保持最密切关系的时期,莫过于北朝。就公元5世纪来讲,平城因为是北魏都城,因此它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更为密切,密切程度超过了长安和洛阳。”张庆捷称,平城遗址周围遗存丝路遗迹,最著名的当数云冈石窟,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直通平城的最大物证,中西因素相互结合,气势恢宏,独一无二。
张庆捷坦言,云冈石窟诸窟雕刻着西方传来的琵琶、箜篌、筚篥等数十种乐器形象,第十二窟更是被称为“音乐窟”或“佛籁洞”。其实,这些丝路传来的乐器在北魏墓葬绘画中也是屡见不鲜,甚至多过传统乐器。此外,在云冈石窟中还有造型独特的舞蹈形象,北朝唐代流行的胡腾舞与胡旋舞,在墓葬壁画器物中经常出现,成为北朝文化的重要内容。
而且,在平城遗址内,还出土许多外来器物,如鎏金高脚酒杯、仿波斯银盘、琉璃碗、银质耳杯、镶宝石金戒指、波斯银币、中亚伎乐俑和牵骆驼的俑、丝路东传乐器等。这些器物件件都与丝绸之路有直接关系。环视黄河流域,在此时期,没有哪个城市遗址出土过如此丰富的外来器物。
“可以说,北魏开创了丝绸之路的新时代。”张庆捷说,汉代的丝绸之路主要与官方发生关系,而北魏以后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中断多年的丝绸之路再度恢复,而且来往的深度、广度与长度上都超越了两汉,深入到民间和社会,延续到唐五代之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的融合桥梁,而融合最大收获就是各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与吸收,给传统汉族文化注入新鲜活力,引导北方生机盎然,经济发展。在北朝文明中,统一和多民族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元素,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甚至远来的西域诸国人全部自称属于华夏民族,最终融入汉文化中。统一已由汉族的观念升华为各族的共识与政治目标,这种新历史观,也是隋唐统一的精神基础。
1.云冈石窟。
2.云冈石窟博物馆馆长赵昆雨(左)和讲解员马叶霞推介“音乐窟”。
3、4.第十二窟音乐窟的伎乐。
活动预告
5月17日10:00,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主题活动“十大博物馆大联播”,将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开启第9场。届时,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路易,将和主播李莉带领网友们走进太原纯阳宫“三绝”之九宫八卦院,感受山西“国宝”,见证“五千多年文明史”之“营造之光”,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