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同城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交流、互鉴史。读懂这座“大同”之城,从它的博物馆开始。
5月16日,“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山西主题活动第八站来到大同市博物馆,主题为“五千多年文明史”之“多元一体”。
一小时联播里,网友们跟着镜头畅游大同市博物馆,领略这座藏品丰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魅力,以全新的大历史观感知“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史。
弹幕刷屏讨论热烈
网友成实打实的“追星族”
5月16日上午,在“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山西主题活动联播里,大同市博物馆同样热闹非凡。一小时的联播里,网友们硬是“云”游出了弹幕满天飞的效果。
此次联播,大同市博物馆馆长段晓莉和讲解员文慧推开厚重的历史“大门”,带网友深度逛了“魏都平城”主题的两大展区,网友们收获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北魏民族大融合的文明之旅。紧随镜头,聆听两人对馆藏文物的生动解读,网友们不断解锁着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与北魏文明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若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到网友对博物馆联播有多热情。在大同市博物馆专场,网友们开启随时“插话”模式,成了实打实的“追星族”,问答、评论的弹幕全程没有间断过,甚至有时候弹幕密集而来,想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你得“跟得紧”才行。
当文慧讲到大同市博物馆司马金龙墓铭时,网友评论“魏碑,神一样的存在”“字刻得太漂亮了”“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当亮出北魏稀世珍宝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屏风时,不少网友的评论非常内行:“上过央视《国家宝藏》”“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材料有生漆与朱砂”;看到由4800余颗小玻璃珠与金珠、水晶、珍珠等穿缀而成的项链时,网友们纷纷被文物美学震撼,“绿黑配色高级了”“老祖宗的审美真在线”“放到现在都很时尚”“这设计真是戳中了我的心巴”,不少网友打趣道:“我想要!”“上个链接?”
随着直播镜头的流转,网友仿佛跨越时光洪流,触摸到了千年之前的北魏华彩。“下次一定要带孩子去看”“决定去再刷大同市博物馆了”“一次性看了这么多北魏的精品,过瘾”“下一场播哪里”……在该场联播进入尾声之时,网友表示恋恋不舍。
一方贵族墓铭
镌刻民族融合文化认同
作为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大同是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中原汉民族和塞外游牧民族接触、争战、相知、相融的最前沿。丰富漫长的民族融合史,让大同文物的文化印记、历史符号、时代特征、地域特色蔚为大观。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是晋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山西最大的市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7万余件,通过“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部分体现大同民族融合的地域文化特色。
历史上,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97年,这也是北魏发展强盛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大同市博物馆是千年北魏平城的记忆与守望,北魏司马金龙墓就是这一时期大同最具代表性的贵族墓葬。走进大同市博物馆“魏都平城”一展区,东西方元素完美结合的石雕柱础、历经千年“朱颜未改”的木板漆画屏风、雕刻有诸多伎乐童子的石雕棺床、浩浩荡荡的釉陶俑阵……一件件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宝藏文物铺陈开来,强烈的北魏融合之风也便迎面而来。
“司马金龙墓葬,也就是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发现于大同城东南石家寨村,被发掘已经被盗两次,但出土文物数量仍然多达450余件,其中许多是罕见的艺术珍品。”文慧介绍,墓主人北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是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九世孙,地位显贵。
可以看到,司马金龙墓铭为碑形,碑石字迹完好如初。其文云:维大代太和八年,岁在甲子十一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代故河内郡温县肥乡孝敬里、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司马金龙之铭。
文慧解释,北魏时期,碑刻兴盛,这方司马金龙墓铭上所刻的字体,就是典型的魏碑体。魏碑书法笔画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魏碑属于书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节点,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墓铭,短短几十字,讲述了墓主人司马金龙丰富多元的一生,也为我们展现出北魏时期首都平城的融合盛况。”文慧介绍,以司马金龙墓铭等为代表的平城魏碑与洛阳时期碑刻一脉相承,而平城魏碑作为魏碑之源,为后世魏碑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魏碑自其诞生伊始,便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既有游牧民族的粗犷大气,又有汉民族的严谨沉稳。司马金龙墓铭,以及申洪之墓铭、元淑墓铭等,字体丰富,形式多样,是当时的汉人贵族与鲜卑贵族不断改变、走向融合的见证,也是彼时民族融合、文化认同的生动写照。
段晓莉表示,大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和生活风貌。一方墓铭、一块漆画木板屏风、一组石雕柱础、一座石雕棺床还有浩浩荡荡的军阵,都作为最好的物证向人们传递出,北魏是一个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朝代,为后世创造民族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专家解读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山西印记
特邀专家
向晋卫,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山西大同北魏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司马金龙墓,不仅是古代贵族墓葬实体遗存的典型,更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文化交融与艺术风格演变的珍贵案例。”向晋卫表示,仅六十余字的司马金龙墓铭,与其妻《钦文姬辰墓志》、洛阳出土的其子《司马悦墓志》以及墓中的漆屏风等艺术品共同展示了北魏前中期胡汉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艺术的多元面貌。
司马金龙墓结构复杂而精巧,是北魏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共同出土的司马金龙夫妻墓志,记载了北迁司马氏家族的身世背景、婚宦关系及当时社会政治状况,补充和校正了传世史书对相关史事的记载。志文佐证了北朝时期的族群互动并非单纯的线性“汉化”,而是一幅胡、汉民族交织融合、共同演进的多彩画卷。墓志铭文的书法隶楷杂糅,与汉代隶书、晋代新隶体一脉相承,既有少数民族书法的质朴厚拙、棱角鲜明,又有中华传统书法的生动灵秀、高古典雅、气势雄浑,是文化交融互鉴的实物见证,也是体现文化交融的重要物质文本。
墓内出土的其他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石雕等,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是研究北魏时期物质文化与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实例;墓室内精美的漆画与雕塑,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及审美倾向的直观资料,特别是被我国列为禁止出境文物、现大同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司马金龙漆画屏风,以汉代人物画、魏晋河西画的画风为底色,吸收六朝以来江南绘画的手法,又融合西域绘画的色彩视觉风格,是胡汉文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深度结合;漆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细节、场景构图等,兼有汉文化和草原文化特色,反映了南北文化交流的广泛性和深入性,为探讨古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实证基础。
司马金龙墓铭不是一块冷硬的石碑,它承载了山西乃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深刻内涵,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从历史学视角审视,司马金龙墓不仅是个人的归宿,更是时代变迁与文化交融的缩影,揭示了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同族群文化的互动、冲突与整合,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的演进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司马金龙墓铭只是山西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冰山一角,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其贡献远远不止于北魏时期。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山西一直是民族迁徙、文化互动的活跃区域,无数的文物古迹,与司马金龙墓铭一道,默默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民族融合故事,展现山西作为文化走廊的重要地位。这些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例证,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文化理念、促进当代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
1.大同市博物馆外景。大同市博物馆供图
2.大同市博物馆馆长段晓莉(右)和讲解员文慧。
3.司马金龙墓铭。
除署名外,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摄
活动预告
5月18日10:00,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主题活动“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将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启第10场。届时,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长史永平和主播魏巍将带领网友了解《新华日报》印刷厂铸字机的故事 ,感受山西“国宝”,见证“五千多年文明史”之“红色记忆”,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