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条“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掀开了生命的全新篇章。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5月24日起每周五20:30,由江苏卫视重磅打造的沉浸式文化探索节目《启航!大运河》,将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智慧与雅趣的缤纷碰撞中,开启一场纵贯千年、横跨南北的“运河文化巡游”,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在观众的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一个“高端文化局”
让运河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2500多年来,它延绵不绝,沟通南北,贯联古今,和万里长城共同在中华大地写下顶天立地的“人”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紧密结合大众需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风采,是江苏卫视创制《启航!大运河》的题中之义。
为此,节目精心组了个“高端文化局”,特别邀请到单霁翔、西川、梁周洋、张谨、张鹏等多位名家。他们将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以历史、文学、经济、社会、建筑、艺术等多元视角解读大运河,帮助观众以更有趣、亲切、快速的方式,走近大运河。同时,现身节目的每位嘉宾,各自携有不同类型的大运河情愫,这必将唤起不同观众的内心共鸣。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是《启航!大运河》的“灵魂人物”。作为中国大运河整体保护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单霁翔对大运河观察了很多年,也行走了很多年。不仅如此,他在故宫博物院担任“看门人”的多年间,一次次追溯着他所看护的“紫禁城”是如何从大运河上“漂”过来的,并写下了《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等名作。此次重走大运河,单霁翔不仅想要把满腹的运河故事讲给观众,也希望把更多新的发现,融入相关著作。
因为江苏卫视爆款文化节目《我在岛屿读书》,许多电视观众熟悉并喜欢上了“行走的诗人”西川。这次,他将继续陪伴观众开启诗意视角,“运河不光是风景,它可以让你展开对中国大地的无限想象的。我知道我一定能做的,就是看到水的时候背首诗,背给运河听,背给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听。”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梁周洋,是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与林徽因女士的曾孙女。她环游过六大洲、75个国家,充分领略了西方建筑的特色。节目中,她将用独特的东西交融的建筑视角,以及细腻的女性视角,解读大运河如何孕育出一座座辐射着生命热力的城市。
作为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人和管理规划编制总负责人,张谨曾带领团队脚勘步量,上下求索,追寻大运河的脉络。在她看来,申遗成功后中国大运河折射的活力和创造力,更加值得深入挖掘。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同样对大运河文化如数家珍,“我家在陕西,距大运河很遥远。生活在内陆的年轻人,可能和大运河的情感链接不那么足,我希望通过《启航!大运河》,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认识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
相信,每一场交流,都将让观众收获“聆听的盛宴”。
这是一次“深度文化游”
全景视角展现世界遗产
提起“大运河”,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京杭大运河。事实上,中国大运河的外延和内涵,比大家以为的,可能要宽广得多。
中国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挖的邗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全长3200千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两个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申遗过程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搞清了大运河到底是什么,因为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河南、安徽、河北的很多段落基本看不到了,考古专家们用庞大而艰辛的努力,“整理”出了它曾经的风采。
首期节目中,张谨分享了两段申遗往事,如今听来,令人不禁热泪盈眶:一个故事,是一位法国的老专家前来扬州考察时,人站在大桥上,当看到千吨级以上的船只在运河上列队而来,震撼至极,激动地大喊“我没有看见过活的运河呀”“这是活的遗产啊”;一个故事,是2014年申遗成功后,运河沿线的老百姓,纷纷到当地的世界遗产界桩处打卡、拍照,大家惊呼“从来不知道我们家门口还有世界遗产!”
在单霁翔看来,中国大运河,解开了文物保护者们长期以来关于“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的困惑,“通过大运河,我感觉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什么是目的呢?就是两个字: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流淌了2500多年的运河,在我们的手中继续活着,再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遗产。”
今天,这条活着的大运河,如何温柔地滋养我们的物质与精神?《启航!大运河》除了从历史视角普及大运河文化外,还将从美食、文学、水利等角度,潜入生活肌理,向观众呈现大运河上愈发沸腾的烟火气。
嘉宾们除了亲历大运河上的往来繁华,还将在沿线城市开启“city walk”,感受市井热闹,以文促旅,带动很多人亲自前往运河沿线,感受千年不息的生活脉动。
这是一场“科技文化秀”
借助AI触摸运河过去未来
如何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好“大运河”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主题?《启航!大运河》在嘉宾甄选、叙事视角、内容结构上精益求精的同时,还将发挥江苏卫视深厚的技术创新实力,用让人大开眼界的“科技文化秀”,带观众穿梭于中国大运河的过去与未来。
此前的发布会上,不少观众已经一睹了《启航!大运河》匠心独运的视听创新:借助AI和现实增强等技术,创作团队对自然风光、历史文物、非遗文化等进行了数字化的复原及呈现,使静态意象成为了可亲可感、可游可赏的活态景观。
首期节目中,就有多个不容错过的场面。例如,嘉宾们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一览旖旎风光时,节目利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展现大运河的未来景象,更现代的场馆、更先进的船只……令人获得一种“未来已来”的神奇体验。
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是为每一个走进其中的人,构筑一道链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启航!大运河》的愿景。为了用新技术、新形态、新模式将传统文化更轻巧地传递给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启航!大运河》还将特别打造一个“云上博物馆”,嘉宾们在沿途搜集的照片、视频等一手信息,都将融入其中,帮助大家用更多方式感受大运河的细枝末节。
你眼中的中国大运河,是什么样子的?5月24日起,《启航!大运河》邀你启航这场运河文化巡游之旅。
山西晚报记者 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