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历史的守护者、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能够最直观了解一座城市历史与人文的场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省各类文博场馆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博物馆热”再次升级,搭建起了文物藏品与观众的桥梁。
山西博物院喜获三大荣誉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国家文物局宣布山西博物院“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荣获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中国博物馆协会宣布,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山西博物院入选“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主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本次共有122个展览项目入围终评,最终评选出20项重点推介项目。
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至今已持续举办二十一届,是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博物馆界的“奥斯卡”。全国目前有6565家备案博物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近三万个。
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博物馆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了15家博物馆为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窗口,中国博物馆的引领型力量和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开放性平台。
三大展览亮相山西自然博物馆
5月18日,山西自然博物馆举办主题系列活动,三个展览同时启幕,涵盖了文创设计、古生物研究、智慧展览应用三个领域,分别是:自然有灵“晋”可期——山西自然博物馆文创展、“晋龙八部”——“山西的恐龙”专题科普展和宇宙奇迹——魔墙数字展览。
自然有灵“晋”可期——山西自然博物馆文创展以山西自然博物馆干部职工研发的文创产品为基础,汇聚部分相关企业文创产品,不乏在全国获得奖项的作品,通过《匠心臻品》《奇思妙想》《拾英撷萃》三个单元,介绍文化创意产品及背后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展品中,有一组金石雕刻的小动物非常引人注目,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组展品来自五台山金石雕刻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必顺是该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次来参展他很高兴,“金石雕刻是一种创新,把矿产品直接加工成艺术品,既不浪费资源,也不污染环境,可以说填补了山西文化旅游的空白项目。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晋龙八部——“山西的恐龙”专题科普展精心汇集了山西发现的八种恐龙,将精美的图文和山西传统剪纸艺术相结合,向观众展示八种恐龙的科学知识、复原形象及趣味故事,精彩纷呈。
宇宙奇迹——魔墙数字展览以数字化形式向公众展示宇宙的诞生、深空的神秘之美、遥远的星系和我们的太阳系等科普内容,让公众近距离领略宇宙的神奇魅力,激发公众对天文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当天,山西自然博物馆还举办了馆徽标识征集入围作品颁奖仪式,并对外公布了更名后的全新LOGO;与太原市6所中小学校(教育集团)签署了馆校合作协议;举办了花草树木皆博物——植物风铃制作、《疯狂的石头——认识地球上的岩石》地学科普讲座、《海陆变迁》网络科普课堂及线上有奖问答等一系列丰富精彩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
该馆馆长史建儒表示,此次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将推动山西自然博物馆进一步深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深度推进馆校合作,着力打造山西省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是积极响应“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有力举措。
摄影展带你认识山西考古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在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山西考古博物馆推出由本报参与协办的“人文宣朗——太原文庙旧影”“妙契俯仰——太原文庙四季”摄影作品展,展现太原文庙真实的历史面貌,挖掘太原文庙古建精髓及文化内涵,为大众了解太原文庙及山西古建筑之美提供一扇窗口。
百年传承,文脉不断。山西考古博物馆馆区依托太原文庙而成,形成了从考古发掘到研究解读,再到展览宣教的完整链条,构建了富有山西特色、院馆合一、考古和博物馆两个职能齐头并进的运行模式。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崔炳杰介绍:“太原文庙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两大展览也正好突出了时代变迁的主题。”人文宣朗——太原文庙旧影展览选取了56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及10余件见证文庙历史的珍贵档案资料,再次演绎了太原文庙百年间的沧桑变化。妙契俯仰——太原文庙四季展览,源自2021年5月曾举办的“太原文庙·四季印象”——山西考古博物馆公众摄影及艺术创作活动,该活动受到诸多关注,100余位摄影专家、摄影爱好者,以其独创的视角与图像语言,描绘出多彩瑰丽的文庙。本次摄影作品展通过40余幅作品展示了部分定格在作者镜头中四季文庙的绝美瞬间,展厅结尾还设置了照片墙互动区,大家可以将自己眼中最美太原文庙四季分享给更多的人。展览充分挖掘了太原文庙的古建精髓及文化内涵,为大众了解太原文庙及山西古建筑之美提供了一扇窗口。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山西考古博物馆馆长范文谦介绍,该馆将继续深化考古研究、创新展览形式、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教育与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强化品牌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和有意义的文化服务,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玉耀长河——凌家滩文化展”在晋祠博物馆展出
5月18日,从安徽远道而来的“玉耀长河——凌家滩文化展”在晋祠博物馆亮相。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展品123件(套)、复制品93件(套),再现了中国史前三大治玉文化中心之一——凌家滩的繁华盛景,精美的玉器、高超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展示着久远的古国形态和文明曙光。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核心保护面积220万平方米。自1987年以来,凌家滩遗址先后经过14次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28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龟、玉版、玉人、玉勺等100余件文物被故宫博物院珍藏。
玉石器是凌家滩文化最耀眼的特征。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治玉文化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为研究五千年中华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遗址出土的玉器纹饰,体现了中华文明“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设计思想即来源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双联璧。作为中国史前又一处治玉中心,考古人员通过该遗址出土的玉器发现,古人已掌握的技术有切割、打磨、减地、阴刻、镂雕、钻孔、抛光等,工艺也达到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代表了当时东亚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该展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指导,太原市文物局、含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主办,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含山博物馆承办,马鞍山市博物馆、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站协办。
本次展览开展之际恰逢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教育、研究职能,同时呼应本次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展览还精心组织配套有教育活动,包括专家讲座——《浅谈凌家滩》和青少年社教活动——“匠心修复延续文明我是小小修复师”。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侧重于考古知识普及,通过增加文字展示内容,深入浅出讲述考古发掘知识,增进观众对凌家滩文化的了解。
太原市博物馆藏文物展亮相漳州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在福建省漳州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太原市博物馆推动馆藏文物活化利用、讲好太原故事的成功实践,对于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推动文化资源融合共享、丰富群众春节期间文化生活、传播太原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展览立足馆藏文物中丰富的北朝隋唐时期晋阳精品文物,秉承“以文物讲述城市历史”的总体定位,依托娄睿墓、徐显秀墓、韩祖念墓、虞弘墓等重大考古发现,展示文物背后蕴含的地方历史文化,揭示太原城市发展背后蕴含的城市品格与人文精神。展览分为“巍巍雄镇”“惊世古冢”“锦绣名都”三个单元,展出文物157件,包括晋阳古城遗址出土建筑构件、娄睿墓出土陶俑、韩祖念墓出土鎏金铜器、天龙山石窟造像(3D打印)、《晋祠之铭并序碑》拓片、《华严经》拓片等特色文物。
开幕式上,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秦建军表示,愿以展览为媒,搭建起太原、漳州两地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连心桥”,愿今后两地文物部门在文物保护利用、博物馆建设、文物景区打造等文物各领域深入交流、加强合作,推出更多彰显两地文化基因、传承中华历史文脉的文化盛宴,让人民群众沉浸式感受文物魅力。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简奕耕致辞时表示,此次漳州携手太原举办展览,是漳州与太原这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交流与碰撞。此次展览的举办,让社会大众通过考古发掘的“吉光片羽”与所剩不多的建筑遗存来窥探晋阳古城之壮丽,去领悟晋阳留给后人的文化基因,汲取迈向未来的力量之源。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举办汉服文化活动
当穿着汉服的游客,行走在古韵悠长的壁画之中,想必已经开启了一场“穿越”之旅了。5月18日当天,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文化活动,主题为“穿越北齐,体验古韵”。
该馆特别邀请了汉服文化爱好者、甲胄爱好者团体以及民间舞蹈爱好者齐聚一堂,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探讨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次活动展示的一系列精美的汉服以及甲胄,涵盖了从春秋、魏晋到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多样性服饰。
当天,该馆还特别设置了穿汉服免预约入场,观众可以穿着自己喜欢的汉服进入博物馆参观打卡。
山西晚报记者 孙轶琼 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