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董姓始祖曾为豢龙氏

  •   寻根溯源
      1.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
      董父。颛顼帝的己姓后裔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奉为董姓始祖。
      繁衍播迁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分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董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董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董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董氏族人,居官著忠良之绩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大文豪苏轼从京城被贬到黄州已近两年。这年春天的一个傍晚,门人来报,说有客到访。苏轼起身相迎,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从四川夔州转运使职上贬官回江西籍的董钺和他的家人。
      董钺先祖董申是唐贞元年间进士,据史料记载,他是江西第一个考取进士的人,官至吏部侍郎。他在任期间,忠诚善良,政优绩显,受到朝廷和百姓一致好评。自董申起,其族尊儒崇学之风盛行,一度人文鼎盛。光董氏家族考中进士者就有174人,是名副其实的“进士之乡”。从唐代至明清,董氏以进士、举人、学士、贤达致官者达500多人。
      董氏功名榜上,以忠良著称的,当数董申的第三个儿子董全祯。董全祯从小习武,多结交英雄豪杰,且秉性刚烈忠直,唐天佑二年(905年)中进士。唐朝末年,各地藩镇混战,王室将倾。纷争面前,董全祯忠主报国,矢志不移。他统领一部军马,驻守鄱阳要塞。天佑三年(906年),朱温起兵反唐,攻城略地,势不可挡。面对严峻形势,董全祯带领将士坚守阵地。朱温三次遣使诱降董全祯,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董全祯都不为所动。后因寡不敌众,自刎于鄱阳湖畔。
      “忠良”是董氏族人身上的显著标志。1106年,董浚中进士,后出任秘书少监。在秦桧专政面前,他刚正不阿,屡遭贬谪都挫败不了他研究治国之术的意志,最终把自己写的《兴治纲领》《中兴四议》《指掌图》《国用须知》四部著作组成的《辅宋集》呈报给朝廷,在史册留下芳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