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在现场

太原市晋祠水稻插秧节上,插秧苗、包粽子等活动丰富多彩,吸引游客驻足参与

在这里,“感受”3300年晋祠大米的软糯香甜

  • 扫码看视频。拍摄:李婷制作:张婷

  •   山西晚报讯(记者 李婷 通讯员 杨润德 崔莉霞)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5月18日上午,由太原市晋源区农业农村局、晋祠镇人民政府主办,以“稻梦晋祠嘉禾飘香”为主题的晋祠水稻插秧节在北大寺村举行。来自各地的观光者、体验者齐聚北大寺村,体验插秧乐趣,感受悠久的农耕文化魅力。
      18日一大早,天高云淡,大寺荷风苑旁,错落有致的村舍掩映在一排排绿树中,村后青翠的西山连绵起伏,倒映在宛如镜面的水稻田。伴随着一声“插秧节启动”,十几个庄稼把式一线排开,纷纷赤脚下田,一手拿着秧苗,一手分秧、插秧,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活动现场,清脆嘹亮的插秧歌与田埂上围观群众的加油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现场一片热火朝天。
      除此之外,本次活动还开展插秧体验、包粽子比赛、吃粽子品鲜米、扎染技术体验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打卡参与。
      “希望通过插秧节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趣味赛事活动,以农耕为媒,打造独特的农耕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晋源区农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王广元表示,“目前我们在北大寺村200亩水稻田里主要种植的是晋稻17号和晋稻21号,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好,口感软糯香甜。今年我们还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开展了十余种新品种有机大米种植示范,从而筛选出适应本地的优质高产的晋祠大米,并进一步推广种植,让更多市民吃到地道的晋祠大米。预计今年全区种植面积3300亩。”
      享誉三晋的晋祠大米,秉持着“北稻一绝、皇家贡品”的品质,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中记载晋祠大米作为贡品进献宫廷的情形,这就是历史上“晋献嘉禾”的由来,也由此开启了太原农耕文明的先河。水温恒定、水质清澈的晋祠泉水,独特的千年黑色水稻土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味道香甜不腻、口感有韧性回弹的品质,赋予其富含人体所必需钾、硒等微量元素,且含糖量低的特性。
      今年以来,晋源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思路,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将晋祠大米打造成为代表太原地域农耕文化的品牌,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新业态,再现“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盛景,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现场
      赤脚撸袖、低头弯腰 小朋友们体验插秧乐趣
      5月18日举行的晋祠水稻插秧节活动,还吸引了十余名幼儿园小朋友来此开展研学活动。
      “小朋友们注意啦,首先要学会分离秧苗,仔细看老师,插秧时需要左手拿着全部秧苗,右手分出3-4根秧苗,方法要记住哦,一定要右手食指和中指掐住秧苗,再顺根朝下插入泥土中……”10时许,在本次活动现场的一块水稻试验田里,带队老师晓雪,正手把手教小朋友如何正确插秧。
      山西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也许是出于好奇,不少小朋友还在晓雪老师的讲解过程中,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快速撸起小袖子,用一双双胖乎乎的小手,将一把把碧绿柔软的秧苗块分成了一株株插入水中。
      “小朋友们不要着急哦,可以边看老师示范边插秧,一定要注意,插秧时要插直,秧苗与秧苗之间也要规整,留空隙……”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学习插秧技术的可爱模样,晓雪老师一边做示范,一边为孩子们讲解插秧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和小技巧。
      分秧、低头、插秧、调整间距……记者看到,虽然这些孩子的年龄还很小,但是,他们在插秧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做得有模有样,格外认真。而此时,站在试验田一边过道上的家长们,也早已拿出自己的手机,定格孩子们在插秧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种下了第一株秧苗,宝贝你真棒!”“小钰做得很认真,妈妈为你点赞!”“倩倩的秧苗种得很直,看这里,妈妈要给你拍照啦!”……在孩子们插秧的过程中,妈妈们一边拍照,一边还不忘给予孩子们最温暖的鼓励。
      家长胡女士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她是在网上了解到晋祠水稻插秧节的活动,很希望可以带孩子来参加。“看到这个活动后,我就第一时间给孩子报了名,主要就是想让孩子在插秧实践中,能真正体会劳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胡女士说。
      而家长李女士则表示,自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便经常带孩子参与太原市的各种农事文化活动,而此次让孩子在水田中学习插秧还是头一次。“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从而让孩子真正了解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爱粮食。”李女士说。
      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晓雪老师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此次插秧体验活动意义重大,除了丰富孩子的童年生活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想引导孩子们通过亲自下地插秧,将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近孩子们学习了《悯农》,我希望孩子们在泥土地里享受田间快乐的同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会农民的辛苦,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粮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包粽吃粽、品尝香甜 大朋友们点赞晋祠大米
      18日上午,北大寺村广阔无垠的水稻田地里,游人和村民一起,将一株株健壮的秧苗均匀地插进稻田里。欢快的笑声与劳作声交融在一起,一簇簇新绿在水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而在绿荫下,包粽子品鲜米活动同样吸引众多人围观。“大家仔细看,选择页面宽大粽叶卷成一个圆锥形、拿出一颗枣放在下面,铺上一层我们今年新上的晋祠大米,再铺上3颗枣,这个过程要注意,必须是3颗啊,这样才能把粽子包成一个漂亮的三角形……”
      取米、包叶、捆扎……5月18日11时许,在稻田旁边的“农耕文化体验区”,3位当地村民正手拿粽叶,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传授当地包粽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山西晚报记者看到,3人包粽子的技术娴熟而迅速,很快便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学习。与此同时,不少人还纷纷拿出手机,将村民包粽子的过程认真记录下来。
      “我喜欢吃粽子,也跟着奶奶包过粽子,但是第一次听说在中间要铺上3颗枣,以此来固定形状的还是第一次。今天来对了,真是学到了,以后我也要这么包粽子!”游客秦女士一边拍照,一边高兴地说。
      而在包粽子活动的不远处,一张长约3米的展示桌上,村民们将品种丰富的当季新米放入各种精致的托盘中,供游人们近距离参观了解。
      “颗粒饱满,洁白无瑕,我隔着很远就闻到这里的米香了,这里的晋祠大米确实不错,我得拍几张照片让家里人都看看!”说话的人,是来自大同的游客徐女士,此时的她正一边用手轻轻掬起一捧大米,一边认真地寻找最佳拍摄角度,将新鲜的晋祠大米记录下来。
      “热乎乎的粽子来啦!还有刚蒸出来的当季大米,很香甜哦,大家可以尝尝呦!”上午11时30分许,随着当地村民,也是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职卫东的一声响亮的吆喝,游客们又纷纷拿起手机,将镜头对准了热气腾腾的粽子和大米团。“大米软软糯糯,吃起来还带有一丝香甜,真是很好吃!”不少游客一边拍照,一边迫不及待地在用筷子夹起一块米团品尝起来。
      看着游客开心的样子,职卫东还不忘为大家介绍晋祠大米的优点。“我们的大米历史悠久,大约有3300年的栽培历史了,之所以吃起来会有一丝香甜,是因为我们用晋祠泉水——难老泉来浇灌……”
      职卫东,山西晋之源农耕文化产业园负责人,土生土长的晋源村民,从小生长在难老泉畔,对晋祠大米恢复种植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所以在此次活动开始前,他便第一个报名了这次活动的志愿者,在现场为游客们讲解晋祠文化及晋祠大米的发展经历。
      “随着晋祠泉水复流,晋祠大米的品质将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件好事情,今年我们在省农科院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种好晋祠大米,保护好华北这方稀有的黑土地,传承好农耕文化。今年我这里就种了100多亩的试验田,都是农科院的新品种,因为一直使用聚碳生态肥种植,产量可以提高20%,预计亩产可以达到1380斤。”望着眼着一片热闹繁忙的水稻田,职卫东开心地憧憬着未来:“下一步还将开办农家乐,把晋祠的特色美食更好推广出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职卫东信心满满地说道。

    山西晚报记者 李婷

      1.工作人员在稻田里插秧。
      2.幼儿园的小朋友体验插秧的乐趣。
      3.当地村民传授包粽子的方法。

      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7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5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