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往事

老太原走街串巷的掏粪人

  •   麦收季节到了,收成是否喜人,要看土地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过去,种田要先“养地”,养地,要用农家肥。所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过去,太原市郊的农民有黎明前进城掏粪的习惯。日出之前,农民们赶着各家的牲畜大车,载着自制的木质粪桶纷纷赶往城区,入院掏厕。这些木粪桶上下一般粗,高约八九十公分,直径约50公分。木桶做得很考究,箍着三道铁箍,桶口上方对称地竖着两个手柄。用特制的长勺舀满粪便后,盖好木盖,连桶带粪200多斤。老太原掏粪农民都有一手“滚粪桶”的绝活。只需一个壮汉握住两个手柄,将木桶略微向怀里倾斜,两手左右倒替地旋转手柄,借用巧劲,木桶便能快速地在地上转动起来,斜而不倒,待滚到马车跟前。掏粪人借着滚动的惯性,用大腿和髋部轻轻一顶,粪桶就上车了。这其中的窍门没个三五年的经验是掌握不了的。
      更有特色的积肥方式是“拾粪”。许多村民都有早起上街拾粪的习惯,背上个箩筐,拿着专用的小铁铲,捡拾牲畜遗留在路上的粪便,日积月累,集中起来运到自家田里。这种积肥方式在当时很盛行,而且竞争还比较激烈,连七八岁的孩子都加入了“铲屎”大军。至于自家院里的人畜粪便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还有一种更辛苦的积肥方式叫“看羊卧地”,即将羊群赶到田里过夜,让羊把粪便直接留到地里。这种积肥方式简便快捷,就是羊倌十分辛苦,不仅要风餐露宿,还要在黢黑的夜晚叫醒羊群拉屎撒尿,再驱赶它们倒场(挪换地方),还不能让羊跑出地界,否则起不到卧地的效果;尽管有牧羊犬,但羊倌还是整夜不敢合眼,生怕突然来了野狼叼走或咬伤羊,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今,城市化进程下,进城掏粪的农人已经不见了,已经鲜有农人掏粪沤肥了,化肥早已替代了农家肥。

    彭庆东(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6-03期

    • 第2024-05-31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9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7期

    • 第2024-05-24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