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裔,以国为氏。
2.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芈姓,颛顼的后裔魏冉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其后皆姓魏。
3.外姓改姓而得。南宋时有高姓改魏姓者,明朝时有李姓改魏姓者。
4.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魏,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者。
得姓始祖
无论姬姓魏氏,还是芈姓魏氏,追根溯源,莫不是黄帝之后。
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绝封,其后裔万仕晋,成为晋国大夫。后跟随晋献公伐灭霍(今山西霍州)、耿(今山西河津)、魏(今山西芮城县西北)三国,晋献公以耿之地封赵夙,以魏之地赐给毕万为邑。至魏庄子犨将邑都迁至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故城)。
公元前四四五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立魏国,后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慧文王时,为避强秦,迁都于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二二五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西汉时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相互攻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在当地安居繁衍,发展壮大,名人志士也有如泉涌,如三国时期蜀之名将魏延便以勇猛善战、功迁征西大将军而闻名。盛唐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至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全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宗族。如今,魏姓以河南省人口数量最多。
宗族特征
1.魏姓族人在早期就已在南北方同时发展。
2.魏姓家族史上名人较多,且分布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领域,为历朝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3.魏姓人早在宋朝时就已广播于全国,成为我国一大姓氏。
4.魏姓家训严明,颇具时代与家族特色。
5.魏姓族人字行辈分排列有序。清光绪十六年魏子建修《魏氏族谱》山西忻州魏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新文良,时懋行,昭弘知,泰宪圣,德益宁。”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叶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魏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魏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狗不识主
魏源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一生著书60多种,600多卷,700多万字,他读的书则应该是10倍、100倍于此。
魏源从5岁开始,就在读书楼上秉烛夜读。母亲怕他熬坏了身子,常常催他早点睡觉,但等到母亲睡后,魏源又悄悄点上灯继续读书。
由于魏源闭门苦读,他平时又很少走下读书楼来玩耍,所以连自己家里喂养的狗都认不得他这个小主人。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魏源在读书楼书室里读着读着,突然兴致大发,心情愉悦舒畅,独自下楼,准备去住房后面的金水河(今魏源河)潭湾里欣赏“潭湾夜月”的美景。魏源哪想到他刚走下读书楼的楼梯,几只看家狗便一齐扑了过来,围住他狂吠乱叫,留下了“狗不识主”的故事。
1841年,林则徐发配新疆途中,与魏源小聚,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手稿和其他资料,全部交给魏源,嘱托他编撰一部更为详尽可靠的西方史地全书,以助有识之士了解“夷情”,制订抗敌御侮良策。不到两年的时间,魏源基于《四洲志》,搜集更多资料,编成《海国图志》50卷,1843年刻印于扬州。1848年增补为60卷,1852年增补为100卷。该书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物产各方面内容,以知夷、师夷、振兴军备为核心理论,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整理成有系统的军事思想。魏源在序中开宗明义地说:“是书何以做?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