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有关扬州的老城旧事,《城事百年:最是多情广陵水》节选——

白月恒:扬州物产有谢馥春之颜粉庄

  •   “城事百年”丛书,通过百年前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学者、记者、居民、游客等驻足某个老城市之所遇所感,留下鲜为人知的珍贵文字,讲述老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是多情广陵水》集朱自清、范烟桥等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人士,以不同眼光、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的多层次、体验式讲述,围绕扬州近现代以来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线索,呈现在历史风烟中扬州人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文化态度,以及永远在发展变化中的扬州城市形象。
      是日十一点,搭天泰轮船,北赴扬州。下午三点抵扬州,雇竹轿入钞关城门,往糙米巷钱宅。四点余,钱君敏伯偕余等出外散步,穿小东门街及多子街(凡娶妇者彩轿必经之),北为左卫街。由多子街右折为辕门桥街、教场街,再转折至教场,为茶馆之所荟萃,耍货摊之所聚集之地。旋即归宅休息。
      按:扬州(江都县),在苏州西北四百二十里,南京东北二百里,镇江之北四十里,北京之南两千两百七十五里。沿革,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为广陵邑。汉属吴国,景帝四年改为江都国。三国初属魏,继属吴,后复属魏。隋开皇九年始改称扬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立江都郡。唐屡改南兖州、邗州、扬州、广陵郡等称。五代初,杨吴都此,改江都府。后属南唐,以为东郡。宋元以来,扬州之名不改。
      城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自旧城东南角起,折而南,循运河而东,折而北,复折而西,极于旧城之东北角止,计十里有奇。为门十,曰南门,稍东曰钞关(旧曰挹江),曰徐宁(便门),曰阙口,曰东门(利津),曰便益,曰广储,曰天宁(拱宸),曰北门,曰西门。
      翌晨,与钱敏伯尊翁钱瑞生先生相见,先生印祥保,别号讱庵,宦游豫省者有年,年周花甲,精神矍铄。谈及北京规模,诸多变易,先生倾听之下,若不胜今昔之感者。未几,有他客来访,余遂辞出,约敏伯出游,先生送至大门之外。敏伯引余与高君,至多子街迎春园小酌。迨出园已傍午,乃步行至新桥(原名图书馆桥)下,登画舫。
      扬州城东南临运河。此部运河,即吴王所开之邗沟,又即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发民十万所复通之邗沟。自山阳至扬子江三百余里,广四十步,旁树御柳,中泛龙舟,以肆其荒淫之境者也。虽然炀帝任一时之骂,而启唐宋元明清一千年漕运之利。东南为财赋之区,唐宋则由邗沟、淮河、汴河、渭河,而集其财贿于关中大梁。迨元明清,则溯泗水,会通河、卫水、潞水,以达于北京。今按邗沟之水,资于淮而非淮之尾闾也。自元季黄河夺淮水之路,历数百年,而洪泽以东之淮渠尽塞。合桐柏、嵩嵩、潜霍以东数十万方里之水,汗漫东流,出洪泽而郁郁不知其所洩。遂不得不假道高宝诸湖,及邗沟一线,以洩滔天之势于长江。洩之不畅,则洪水为患,此去岁之所以有江苏之水溢也。今为江北民生计,盖莫要于导淮。在昔黄、淮、运三水争长之时,犹能萃全国精力于清江浦,俾淮泄黄流,运船不滞,而洪泽不湖。潘季驯治河之材,良足称也。今则黄避于鲁,运不专漕,已易为功。而江淮之民,袖手若忘,此真以民为儿戏者哉!一虎一豹,锁之犹有出柙之危,乃举万水合流之长淮,锁之于洪泽之滨,巫支祈氏(淮水之神)其有不时肆狂怒者哉!
      今由新桥登画舫,其水即引自运河,入南城出北城为瘦西湖,以尽于蜀冈西侧,古所谓二十四桥之地,而今名之曰市河者也。无何,敏伯之三弟字同叔,及敏伯之幼儿名运文者,携一家人并至,乃泛舟北行。穿虹桥、新板桥、旧板桥、务本桥,出北门水关。西看,有问月桥,水浩瀚而清澈,两岸野草花黄,垂杨丝绿,风光已自怡人。敏伯告余曰,此即绿柳城郭也。随园(应为王渔洋——编者注)有“绿柳城郭是扬州”之佳句,古人传诵,遂相沿以名城。又曰,前面竹翠柳青,草亭若画之处,即绿杨邨也。未几,舟抵村边,余辈登岸,步入村中,盖即一茶园酒肆也。然草堂敞豁,纸窗疏离,南北两部约十余间,竹案藤椅,布置其内,颇饶雅趣。而窗前篱上,好花缀红,弱萝蟠绿,倚岸一带,新竹数十茎,垂柳无际,诚佳境也。旋复乘舟,过钱园。园在绿杨邨南,盖即钱敏伯家之游园也。辟地数亩,方在布置经营中,桃花绚烂,而牡丹未开。稍一盘桓,即登舟顺流东转,穿虹桥之下,入长堤春柳之区。平畴绿野中,水光清澈,弱柳摇风,无何水面愈宽,盖泛如瘦西湖矣。
      杭县西湖,风景明媚,为中国第一胜境。今则水面风光,大与媚均弗及之,故称瘦西湖。然右岸为徐公祠,左岸为湖心寺,前面横排水上工丽入画者,五亭桥也。
      徐公祠,系陆军上将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字怀礼者之祠堂。徐公在民国初年时犹存,因建筑沿岸长圩,有功于民,故假依虹园之故址,建祠以祀。然观坐后所悬肖像,盖一豪侠之流也。院内客馆凉亭,结构精雅。有精室颜曰“冶春社”,内祀清刑部尚书王文简公士王士禛之位。盖王渔洋曾结冶春诗社于长堤春柳之虹桥,今移附于此,存古贤之迹也。
      湖心寺,一名小金山,寺门与徐公祠正对。闻在昔游人皆萃于湖心寺,自近年徐公祠成,亭榭清丽,池柳交翠,而小金山之游踪,遂逊昔日之盛。由徐公祠门外登舟,舟子撑竹篙,画船微转于翠浪之中,即抵湖心寺门。余与敏伯、哲民等登岸,穿行寺中。首为湖上草堂,转折而行,有月观,前临水,弱柳婀娜,望月之佳地也。再转至风亭,古松数株,龙蟠扎屈。更摄衣而上孤墩,苔磴迷草,梅林满山,上有小亭,额曰“梅岭春深”。寺中佳胜之境,较徐公祠为多,唯弗若徐公祠之金碧生新耳。出寺登舟,对岸又有法海寺,寺中巍塔,作葫芦形,遥望之,略似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之白塔,而弗及白塔之高壮与精工。登北京白塔,在软红十丈中,大杀风景。法海寺塔,矗于湖天潋滟之中,遂觉入画。寺中方毁广宇而换新筑,余等稍一观览,即放舟而穿五亭桥下。亭以大长方形石,累砌而成,上建五亭,工丽若画。桥洞石壁,大书“勿用日货”。穿桥而北,其水有螃蟹浅子之名,此名殊雅,带只在芦花浅水边之趣味。两岸碧野,十里垂杨,余劝敏伯等乘水风荡漾之中,可放孙登之啸,聊作扣舷之歌。敏伯乃低唱二簧,放唱盘中谭鑫培、陆兰修之调,颇摇曳有风致。未几,至平山堂,携杖登山,上系僧寺,规模宏敞。最后之殿,祀欧阳文忠公像,像镌于立石碑上。此寺有“淮东第一观”“天下第五泉”之称。余寻天下第五泉,见古井已废,旁有清高宗题词。乃坐平山堂中品茗,敏伯备饧果数事。此堂与直南四十里之镇江相对,天气清朗,可望见之,盖坦夷平原中,只此南北两螺髻耳。按此山又称蜀冈,云脉来自蜀,考此为北岭终点,西溯天柱桐柏,由秦岭而接岷山。故北岭者,首岷山而尾蜀冈,谓来自蜀不虚也。平山堂之左侧傍水之处,即古二十四桥之地,自有杜牧一咏,斯桥遂成千古佳话,而今已无此桥矣。盘桓久之,登棹返楫。夕阳西照,杨柳楼台、清风碧流之中,见画舫三三五五,迤逦不断,仕女靓装,方鼓枻而下也。怀想千载而上,莺花迷目,动隋炀之酣欢,而幻作唐贤之艳句。今观湖色,实有足当,倘更沿岸莳花,缀以名园,则美胜仍为东南所仅见也。归途至天宁寺一观,广敞豁目,危楼矗云,内为军人所占据。遂入北门,而归钱宅。
      扬州物产有谢馥春之颜粉庄,梁福盛之漆器店,新工业有耀扬火柴公司。城外运河,为淮临出口之要区。土产以干丝著名,干丝者,即豆腐干而切之成丝,食之特绵软有致。晚间静院疏灯,杯酒清话。敏伯备烤鸭蒸鸡,扬州风物,领略不尽。翌晨(初八日),买棹南归,下午一点抵镇江,与东南大学同学余、蒋二君相遇。同登汽车西返,晚五点抵南京。
      (原载《地学杂志》第一、二合期,一九二五年出版,原题《扬州记游》)
      编者按:白月恒(1876-1940),一名白眉初,满族人,人文地理学家。著有《国界小志》《直隶叙谈》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8期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