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透明收费、诱导分期、投诉不畅、不当催收……此前,信用卡业务一直是银行投诉的“重灾区”。为整顿市场乱象,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经营行为,2022年7月7日,原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或“信用卡新规”),在信用卡业务经营、发卡营销、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合作机构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要求。该通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过渡期为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
信用卡新规正式结束两年过渡期,进入全面施行阶段。那么,银行信用卡市场整改情况如何?经历一系列重构后,信用卡市场又将走向何方?
A 整改之下市场差异化发展
本次正式施行的“信用卡新规”,共八章三十九条,主要从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资金流向、全面加强信用卡分期业务规范管理、严格合作机构管理、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加强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其中,《通知》明确指出,银行不得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卡数量等作为单一或者主要考核指标,长期睡眠卡率不得超20%;统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业务资金使用成本。并要求,过渡期为《通知》实施之日起两年,存量业务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在过渡期内完成整改。
以前,各家银行信用卡种类复杂,有加油卡、超市卡、餐饮卡、航空卡等,导致部分金融消费者持有很多同一家银行的信用卡。目前,多数银行规定同一客户持有状态正常的信用卡总数不超过6张。两年来,各家银行针对睡眠卡的整改范围集中在加快清理“长期睡眠信用卡”方面,主要针对连续18个月以上无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信用卡。对于此类睡眠信用卡,各家银行已启动了多轮“清卡行动”。
山西晚报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以来,已有超过40家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清理睡眠卡,并限制单一持卡人持有超量信用卡,清卡方式以限制功能和销户为主。比如,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明确表示,对“沉睡”信用卡将进行销户及其他安全管理处置;农行、渤海银行等银行则主要限制账户部分功能,不过,被限制的用户可前往网点验证、激活后重新使用。
在行业的“清卡行动”之下,信用卡市场的用卡总量正在压缩。近日,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量为7.60亿张,环比下降0.85%,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4张。这一在用发卡数量相较于2022年二季度的8.07亿张减少约4700万张,这也是该指标连续第6个季度环比负增长。
与此同时,来自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披露的数据同样显示,不少银行的信用卡流通量正处于缩减状态。截至2023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信用卡流通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工商银行的信用卡数量从2022年末的1.65亿张下降到1.53亿张,减少了约1200万张。不过,相形之下,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部分银行的信用卡流通量则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在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看来,目前,信用卡市场正在经历差异化发展,部分银行在严格风控和调整策略的背景下主动压缩信用卡流通规模,而另一些银行则通过一定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策略,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的稳健增长。
B 信用卡息费收取更加规范透明
此前,信用卡息费展示模糊不清常常被持卡人所诟病。
在《通知》中,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分期业务合同(协议)首页和业务办理页面以明显方式展示分期业务可能产生的所有息费项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费计算方式。
如今,随着两年过渡期的结束,信用卡息费展示在监管的要求下也更加透明。比如,近似折算年化手续费率这一计算指标通常存在于合同之中,并不会对外进行展示,这也是金融消费者一直以来忽略的信息。如今,在明示了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和对应金额后,消费者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山西晚报记者在一家国有银行的APP上操作,进入信用卡分期页面后,查询分期利率,基准分期利率显示,起点金额100元,还款方式为本金和利息按期等额收取,其中,36期分期利率折算年化利率为15.62%、48期分期利率折算年化利率为20.83%。
在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的APP,山西晚报记者在办理账单分期时,有36期、24期、18期等多个选项可以选择,并在还款计划的页面中,清晰标注“怎么还”“还多少”。在“怎么还”一栏,详细介绍了“利息平摊”的意思,当选择分期3期还款时,APP亦自动标明每期所还的具体金额和近似折算年化利率为15.80%。
而以往,多家银行总会诱导金融消费者对信用卡进行分期,只是含糊地打出“0利率”“0首付”的口号,却并不会对外清晰展示手续费折算年化利率,如今,这样的情况明显有了很大改观。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银行会通过官网、APP等渠道公示信用卡产品的相关收费标准、变更事宜并提示客户接收调整信息。同时,在业务办理环节和业务办理成功后也大都会披露收费标准、年费减免规则、透支利率说明、每期还款金额、分期利息、分期提前清偿违约金收取方式、逾期还款违约金收取标准等详情。
同时,山西晚报记者也发现,在息费披露时,一些银行在协议文本中会以红色字体、黑色加粗字体等方式显著展示涉及信用卡透支利率、逾期还款违约金等收费标准及风险揭示内容;在分期业务办理界面显著披露分期业务协议、年化利率及相关收费标准、应还本金及利息等信息,且对分期业务收取的资金使用成本统一采用利息形式展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明示费率的举措在响应监管号召的同时,也是在金融营销宣传工作的规范性方面进行落实,有助于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银行产品,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
C 加强风险管理应对不良率攀升
数据显示,目前,信用卡市场上的不良率在不断攀升。
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096.76亿元,环比增长11.76%,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29%。
梳理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也不难发现,多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抬头,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其信用卡不良率均超过了2.4%,较2022年年末有所上升。
对于不良率攀升的现状,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士分析,信用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重资产业务,需要高度重视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仍面临一定挑战,或将影响部分居民还款意愿,从而提高风险水平,导致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出现劣变迹象。为应对信用卡资产质量风险,商业银行一是要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约束机制,对客户进行优先级分类,密切关注与贷款人相关的市场变化,贷前对客户资质做好管理和审核,贷中监测贷款流向,贷后做好定期跟踪调研,保证贷款能够及时收回。
如今,在信用卡的授信审核、资金流向等方面,不少银行机构确实展开了行动。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建立了客户承债能力评估体系与信用卡综合授信管理机制,对于客户名下多个信用卡账户额度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并严格执行刚性扣减。
资金流向管理方面,自2022年以来,已有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机构公告表示,将加强信用卡消费和现金分期资金流向管控,明确信用卡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领域、投资理财领域、购买彩票、赌博等方面,对涉嫌非消费领域交易行为的信用卡持卡人将采取限制交易、降额、停卡、终止分期等相关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新规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落实催收管理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降低对外包催收的依赖度,加强对外包催收机构的管理。此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多家银行公开招聘催收人才等消息同样释放出加强催收管理的信号。
如今,随着新规推动的,信用卡市场将告别盲目的“跑马圈地”,开始精耕细作,向更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想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存量客户的精细化经营、调优盈利模式、线上化信用卡业务、加快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未来的信用卡市场的战略重点。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