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霉雨”一过,阳光一扫往日的低迷,变得明媚而火热起来。
在这个时节,民间有一个古老而富有生活气息的习俗——晒伏。即将家中的衣物、书籍等物品拿出来暴晒,防止霉变与虫蛀。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情感寄托。
有书籍记载,“晒伏”最远可追溯到汉代。说汉武帝时,每逢炎炎夏日宫女会将皇帝皇后的衣服晾晒于晒衣阁,防蛀。多年演变,此习俗“飞入寻常百姓家”。古诗云:“六月六日晒红绿,不怕虫咬不怕蛀”,就形象地描绘了晒伏的场景,也反映了古人对晒伏的重视。
我儿时的晒伏记忆总是与母亲紧密相连。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她身材瘦小,面容慈祥,总是穿着已经洗得发白的蓝色布衫。每当小暑快到时,她总是说,要晒伏了,该让那些被子和衣物见见天日了。于是她就提前将门前的场子打扫干净,将晒衣架搭好,将家里的衣物、被褥整理好;然后平整地铺在竹竿或绳子上,确保每一面都能充分接受到阳光的照射;随着太阳光不断移动,她还会不时地移动和翻动衣物,确保它们均匀受热,以便里里外外、角角落落都能享受到盛夏阳光的馈赠。我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帮这帮那。同时也准备将自己不多的几十本书籍拿出来,让它们见见光。
阳光下的母亲,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仿佛在她的手中,每一件衣物都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晾晒好衣物,母亲和我又把竹床抬到场子上,将书一本本地平铺在上面,书与书之间留有间隙,保证每一本书都充分享受阳光的洗礼。母亲对我说,这些书不要长时间暴晒,不然会造成书籍的纸张起脆和书面页发黄,晒上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把它搬到阴凉处吹凉便收起来。
晒伏的过程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晾晒的物品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阳光、衣物和书籍特有的味道,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和舒适;孩童们在晾衣架间穿来穿去,玩着各种好玩的游戏,屋场上洒下一串串快乐的笑声;特别是我一边帮母亲晾晒,一边听她讲述关于晒伏的故事和习俗,感到特别有趣,那些温馨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异地读书和教书。但是,每年暑假我都还是要回到家乡,回到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晒伏。母亲去世后,我仍然每年晒伏,因为我理解了晒伏背后的更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防霉防虫,更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是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伏天已到,我得赶紧准备起来了……
□胡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