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能源强国·‘碳’路先行”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之一——吕梁孝义市。
孝义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历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阵痛后,已悄然将氢能产业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氢能全产业链,成为山西能源变革与“双碳”实践的典型代表。
氢能应用融入百姓生活中
走在孝义市街头,随处可见绿色的氢能共享单车。
“在孝义市内,基本上去任何地方都只要3块钱就能搞定,氢能共享单车既环保又方便。”7月21日,一位孝义市民说。
在孝义市当地,氢能应用场景已融入民众生活。从今年4月29日起,孝义市民可以乘氢能公交车、骑氢能共享单车出行。首批500辆氢能共享单车、5辆氢能公交车在孝义市投运,公共出行领域开启绿色零碳新时代。
500辆氢能共享单车由山西鹏飞氢云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整车重55公斤,通过低碳固态储氢技术,储氢50-60克即可续航60公里;5辆氢能公交车由鹏飞集团旗下东风特汽研发制造,承接孝义—介休的城际客运,约30公里的行程票价仅为3元,这也是山西首条城际交通零碳运营示范线路。
不仅如此,孝义市还向全市煤、焦、铝、电等重点工业企业推广了200辆氢能重卡,它们的平均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据了解,每台氢能重卡行驶1万公里可减碳12吨。
孝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天津港,宣布停止接收公路煤炭运输。7年后,运煤车队再次敲开了天津港的“大门”,不同的是,这些重卡是由绿色无污染的氢燃料电池驱动。今年5月份,3辆载重量近40吨的氢能重卡从孝义市出发,行驶超过700公里,中途经过一次加氢,将车上装载的煤炭送到天津港,再装满货物运回山西。
“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始。”氢能重卡研发企业鹏飞集团总裁郑鹏在发车仪式上说。
孝义运煤车队的变化里,见证了孝义的“低碳”转型。这条氢能“零碳”运输示范通道是孝义市为实现转型发展而布局未来的一次重要尝试。
高碳县域降碳之路
孝义地下蕴藏有煤、铝、铁等10余种矿产资源,煤炭储量超90亿吨,是全国首批50个重点产煤地之一和国家铝工业重要开发基地。依托先天资源禀赋,孝义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衍生出焦化、氧化铝等一系列资源型经济产业。此前,孝义连续17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煤炭虽好,可终不能持续、长久。在享受煤炭带来的“光万丈”的同时,当地生态环境也曾一度“一身锈”。2009年,孝义市曾被列入国务院确立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此后,离开了煤炭温床,孝义持续推动产业转型、构建多元支撑上摸索新的发展路径,主动走上脱碳、降碳之路。
回忆起孝义近30年来的发展,孝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1998年,孝义市官方确立“延伸煤焦化、煤电铝、煤钢铁”三大产业链,建设焦化、耐材、钢铁、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生产基地。经过20多年发展,孝义市因势利导、深挖优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提高煤基行业“含绿量”的同时,孵化出铝镁新材料产业链、碳基新材料产业链、氢能全产业链等。
氢能全产业链走在全球前列
氢能是全球公认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也是推动能源结构变革、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山西省把氢能作为重点发展的10条产业链之一,吕梁市把孝义氢能作为首批七大市级重点专业镇予以培育。
孝义市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工程,推行“链长制”,深度融入吕梁市“一体两翼、三港四链”战略部署,围绕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项目,打造以鹏飞集团为链主、“气—站—运—车”氢能全产业链。
孝义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孝义市坚持把氢能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孝义正加快推进由氢能链主企业鹏飞集团规划建设的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工艺路线及装备最先进的氢能产业园。
据了解,鹏飞集团从2019年开始布局氢能产业,基本形成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工艺路线及装备最先进的鹏湾氢港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规划建设20万吨焦炉尾气制氢、5GW风光电制10万吨绿氢、100座加氢综合能源岛,30万辆氢能重卡、工程机械及配套电堆、燃料电池系统、供氢系统、10GW电池、零碳物流智慧运营管理平台及万辆重卡大物流公司。项目总投资78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800亿元、利税275亿元,安排就业3.5万人。
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依托煤、延伸煤、拓展煤,煤炭精深加工和高端转化是孝义市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的路径探索。氢能产业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势头正劲、前景可期。当地正在按照既定路线图,延链强链补链,绿色低碳发展。孝义的发展只是其中的精彩篇章,山西在能源变革与“双碳”实践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