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近期,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岭山区遭遇强降雨,部分山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受灾情况。
记者7月22日前往秦岭深处的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采访了解到,受近期强降雨影响,辋川镇内的甘家坪、红门寺、七安子、西河等五个村受灾比较严重。当地科学研判、响应迅速、提前转移群众,灾后重建正在争分夺秒进行中。
前往辋川镇受灾乡村的道路并不好走。暴雨导致多处坍塌,原本一个小时的车程需要2个多小时才艰难抵达,山上滚落的巨型石块堆在路旁,原本清澈的溪流已变得浑浊。沿途可见多辆应急便民车将老乡们运往山外。
“现在外出的路不方便,镇上就安排我们就从早跑到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一趟趟接送老乡,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一辆应急便民车的司机说。
辋川镇面积超200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区域位于秦岭山区。按照居住习惯,村民们一般将房屋建在山脚下、河道旁。7月19日,辋川镇遭遇暴雨,当地甘家坪村当日12个小时内累计降雨量近160毫米。
“眼看河里的水涨高了三米多,没见过这么大的雨!”讲起几天前的遭遇,部分受灾村民眼神里仍显惊恐,“还好镇村干部提前把我们转移到安全地点,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一位年迈的受灾村民说,刚跟着村干部到避灾点没多久,家里的房子就倒塌了。“多亏了他们,多亏了他们!”
响应迅速背后离不开当地制度化、长效化的防汛避灾机制。
蓝田县辋川镇党委书记刘娜说,近年来,县里制定了“扁平化呼叫应答、全链条夯实责任、‘撤封控’避灾减灾、全覆盖排除隐患”的“四项机制”,乡镇不断强化落实。“这次接到灾害性预警信息后,我们对危险区域的群众采取集中转移、投亲靠友等方式妥善安置,确保应转尽转、快转,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最大可能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刘娜说。
雨过天晴,灾后重建分秒必争。
在红门寺村里一处河道旁,三辆挖掘机正在清理河道、修复损毁路段。因通讯设施还未恢复,辋川镇副镇长薛武杰只能一路小跑,刚安抚好老乡情绪,又跑到施工现场协调进度。
为了让一些年迈的老人不愁吃喝,雨后第二天,薛武杰就和二十多个镇村干部每人背着二三十斤米面油,给老乡们送去。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辋川修建西十高铁的施工人员也加入到抢险救灾中。“看到老乡们受灾了,我们第一时间就开着铲车赶到现场参与重建。”中铁十八局一位施工人员说。
记者离开时,仍有多辆应急救援车辆源源不断地驶入村里,施工机械发出的巨大声响在山间回荡。
“尽管施工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尽早让老乡恢复正常生活!”薛武杰说。
链新闻 陕西自然灾害救助提升至一级应急响应
据新华社电 连日来,陕西省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致商洛市、宝鸡市等地受灾严重。针对近期洪涝灾害造成的重大损失和灾情趋势,按照《陕西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陕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决定于7月23日10时将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一级应急响应。
陕西省气象台23日9时升级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7月23日9时至7月24日9时,延安南部局地、铜川北部局地、宝鸡北部局地、咸阳北部局地、汉中西部局地有大暴雨,强降水影响区域易出现山洪、中小河流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陕西省自然资源厅、陕西省气象局于同日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示各地及有关部门单位加强巡查排查,落实一线“叫应”机制,全力做好人员安全转移避险。
7月15日以来,陕西省多地发生洪涝灾害。为做好持续性降水过程防汛工作,陕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提前针对汛期可能发生的灾情险情做好应对部署,提前备好队伍物资;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提早规划好转移路线和避险安置点;及时精准发布各类预警预报信息,毫不松懈做好当前防汛抢险救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