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五台山,金莲花开,山峦叠翠,古刹庄严,气象万千。
接踵而至的海内外游客,将五台山推向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段。虽然人气鼎盛,气候依旧清凉。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五台山最高气温22℃,和太原市的最低气温持平。
在游客最为集中的台怀镇核心区,大白塔正在保护修缮中,中心区广场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万佛阁里,敬拜的游客分数列排着队;从游客中心到景区,时不时看到行驶中的免费公交车,沿线站台候车的游客秩序井然;商业街区特产饭店民宿等排列规整门前整洁干净……五台山景区旅游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许多人明显的感觉。
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瑰宝,五台山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向世界展示着博大精深与和谐共生之美。
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
2022年10月,雄忻高铁开建。雄忻高铁是国家快速客运网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西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线路。东起雄安新区雄安站,西至大西客专忻州西站,预计2027年3月底竣工通车。五台山站是进入我省境内的首站,车站距离五台山高速收费站仅3.6公里,距离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不到10公里。
雄忻高铁,对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为此,五台山景区确立了“为2027年雄忻高铁开通做好准备”的当前目标,还确立了“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文旅康养目的地”的中远期目标。
机遇在前,目标明确。2023年,五台山景区管委会以制定实施景区整体道路交通规划为先导,推动核心区内做减法、核心区外做加法,有条理、有次第、有韧劲、有实效抓好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和治危、治脏、治乱、治理工作。重点抓好“143”工程,“1”即以深化“管委会+景区公司”改革为牵引,“4”即持续引深治危、治脏、治乱、治理,“3”指突出抓好民生实事、项目工作、党的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具体行动包括,排查整治文物安全隐患,实现微型消防站文保寺庙全覆盖;排查整治重大事故隐患,分步治理地质灾害点,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食品安全和“九小”场所安全监管等。
针对环境整治,实行环卫保洁工作全域托管,制定垃圾收费标准,推行宾招、门店“门前七包”责任制(包环境卫生、包园林绿化、包广告牌匾规范、包临街墙面整洁、包附属设施规范、包秩序良好、包车辆停放有序),升级固定厕所软硬件配套,清理积存垃圾、建筑垃圾,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餐厨垃圾处置转运率100%,景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针对旅游市场秩序,坚持示范引领、行业自律、行政执法“三管齐下”,改造升级旅游市场;成立餐饮、旅行社、酒店业3个行业协会,引导和推动餐饮店菜品量化公示;重拳出击、严肃整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查扣黑车、处理黑牛黑导、取缔非法经营商铺,重塑景区诚信、产品和服务靠谱、游客放心新形象。景区与佛国圣地相匹配的“禅意古朴、清净素雅”整体形象渐次形成。
忻州市委副书记、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卓良多次强调:“五台山名气大,关注的人多,首先,要把服务游客的工作做好,把旅游秩序、寺院管理、市场环境、道路交通等日常工作做好。”
项目驱动,综合整治人居环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23年以来,五台山景区着眼于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聚焦应急治理、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民生保障4个领域,谋划了39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道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管网建设、生态修复、停车场建设等项目,计划用2年到3年时间分步实施。
每一个项目都是对高质量发展承诺的坚实践行。
台怀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可以说是五台山景区关注度高的老项目,也是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元素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坚定不移迈出加速度转型升级发展步伐的重点项目之一。
台怀镇地处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境内寺庙林立,文物荟萃,遗迹众多。中心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是在征迁后的4个村庄(金界寺村、新坊村、旧台怀村、滩子村)原建设用地基础上,建设具有北方特色与五台山建筑风貌相协调的民居民宿,以及包含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在内的特色景观活动场所,以进一步还原和凸显五台山独特的人文底蕴。
在已建成完工的滩子村特色民居前,一幢幢青石灰瓦的北方特色民居庄重大气,融入周边山水环抱之中。台怀镇党委副书记张琦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改造房屋由村民委托五台山文旅集团统一经营,每年每户分红20万元,按季度付给村民。
他说,台怀镇房屋征迁工作任务艰巨,总共征迁9个自然村(营坊、新台怀、瓦窑、西沟、金界寺、新坊、旧台怀、南坡、滩子)600多处居民院落,涉及1000多户2000余人。为此,景区在石咀镇射虎川建成安置小区,在旅游市场、停车场设置摊位解决就业问题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支付群众拆迁补偿款、临时过渡安置费、经营损失补偿款等。同时,新建换热站及配套管网,实施台怀镇供水系统改扩建、石咀镇配水管网和供水及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供热、供水、供气覆盖面,特别是在解决群众冬季取暖问题上早动手、早准备,确保了群众温暖过冬。
说起台怀镇房屋征迁工作中村民舍小家的不舍,说起对家乡未来发展的期待,张琦感慨不已。自征迁工作开展以来,镇上多次组织村民进行座谈,还逐户走访,让村民了解景区的发展前景、征迁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耐心细致地进行政策宣传,摸准吃透老百姓所需,对被征迁户最关心的事宜做详细解释。并站在五台山整体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分析五台山景区的未来远景,让被征迁户深刻认识到征迁工作对于推动景区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用足够的诚意和平等协商的态度,把政策讲透、把法律依据找准,站在群众的角度为其分析得失利害,设身处地为被征迁户着想。既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政策,又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既考虑普遍性,又兼顾特殊群体的合理诉求。公平公正公开,不折不扣兑现补偿安置承诺。
这些工作打消了村民的怀疑和顾虑,村民从思想深处认可、支持和配合征迁工作。
从2021年至今,张琦在五台山景区工作了3年多时间,看着村庄旧貌换新颜,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说自己真正体会到,景区、镇村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关注景区的硬件建设,更要注重游客的体验和服务,同时也要提高村民生活的幸福感。
游客体验,激活发展动力
每一个景区,游客的体验感都是工作重中之重。五台山的工作理念是“为游客服务、让游客满意”。
五台山游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游客中心”)是五台山目前规模最大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是游客进入景区的主要通道。作为入山游客最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游客中心在功能设计和设施配备方面处处体现“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游客中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内设13个接待服务功能区,主要有售票区、检票区、游客车辆停泊区、游客通廊区、导游服务区、公共休息区、演示厅、报告厅、医务室、接待室、游客休息室、母婴休息室、残疾人休息室,志愿者穿梭其间服务游客。
工作人员介绍,游客中心全年24小时开放,不论游客什么时间来到五台山南线入山口,都可满足购票、检票、通行、休息等各类需要。这也意味着,游客中心的工作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人员一天工作12个小时是常态。
所以,2023年9月,为立足提升旅游服务品质,补齐基础服务短板、弱项,五台山景区新组建了五台山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游客提供路线指引、秩序维护、信息咨询、困难帮扶、投诉协助等服务,并在志愿服务工作站点配备了座椅、手机充电设备、医药箱、饮用水、雨伞、轮椅、游览图册等相应设施和用品,努力为游客营造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服务队的志愿者来自五台山中志协应急救援队、忻州市蓝天救援队、忻州市爱心公益协会等社会组织,共计200余人,服务于景区重点区域和关键点位,他们用耐心和热心让游客感受人性化、有温度的五台山景区,也表达自己对五台山的热爱与深情。
交通顺畅,历来被游客寄予厚望。对于五台山景区来说,面积大、常住人口多、旅游旺季集中,交通体验感好可以说是一道“既要、又要、还要”的难题。既要以路为线,串联五台山名胜古迹、青山绿水;又要畅通无阻,方便快捷;还要省时省力,安全轻松;更重要的是,每一条路每一道桥的架设,都必须符合世界遗产保护的相关规定。
为此,五台山景区坚持加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优化交通组织管理“两手抓”。
道路建设方面,拓宽南线公路路基长达40公里,硬化西线人行步道6公里,亮化南线、西线公路和核心区道路、桥梁,主景区道路的部分路段由原来的2车道增加到现在的5车道。同时梳理和完善公交运行路线和站点,优化黛螺顶公交接驳区和朝台车辆停放区。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康晓蕾表示,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核心是以景区内部公共交通的优质快捷服务逐步取代游客的自驾入山需求。首先以方便游客和群众换乘接驳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公交路线、站点及附属设施设置,完善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公交最优、公交最快目标。全面规范旅游大巴进出、停放秩序及上客、落客范围。其次,逐步减少外来车辆预约入山数量,常态化实行外来车辆预约入山制度,最大限度引导其停放在游客服务中心以外。
五台山的300辆公交车24小时运营,景区管委会、村民、商户等的自有车辆全部实行单双号限行,这在全国景区都少见。用景区工作人员王海晋的话说:“我们用自己的不便来换取游客的方便。”
目前,五台山景区已经制定实施“两环四联五循环”综合交通体系,按照计划,到2025年,景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对外打通东出口、内部形成循环路、停车需求基本满足、交通组织趋于完善,引导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绿色交通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解决景区内外交通拥堵问题,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深体验”的旅游交通网格局。到2035年,规划区域形成内畅外联、功能完善的“两环四联五循环”公路网主骨架布局,形成公交优先、游客至上、绿色智慧的景区内外公共交通网格,实现景区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情深热爱,扛起责任担当
台怀镇铁瓦殿村,是通往东台路上的一个普通村庄,金莲花开得热烈,金黄色的花海与翠绿的山林相映成趣,仿佛是大自然对五台山最绚烂的献礼。
种植金莲花的是近70岁的老人姚和平。台顶上漫山遍野的野生金莲花是老姚的最爱。上世纪末,老姚发现每到花季,野生金莲花的数量逐渐减少,一方面是有人为采摘,也有畜牧的践踏所致。老姚心疼,刚一退休,就开始了解研究金莲花。
金莲花每年只在六七月份开一季,老姚先是用一两年的时间观察台顶野生金莲的花期,摸索结荚与种子成熟后什么时间采摘合适,随后拿到种子,再用一两年时间寻找农业专家、技术性人才研究种子与培育学习苗床知识等,租地开始人工培育,又是一两年的时间种苗。看着金莲盛开,老姚的喜悦无以言表。
从取种到育苗、开花,老姚用了10年的时间,投入大量的心血和全部的积蓄,他也是人工种植金莲花坚持最久的个人。他培育的金莲花,花头大、花形美,清热解毒药性强。目前,老姚的金莲花种苗培育基地有温室保温棚、20亩的基地种植园,由于种植规模等有限,到目前还没有产生利润,但这些并不影响他的信心和决心,他正筹建有机植物研究所、植物烘干与冻干深加工厂、预包装加工厂等,也在寻找和他一样热爱五台山钟情金莲花的合作伙伴,打造五台山的金莲花海。
姚和平的心与家乡神圣的土地紧密相连,还有更多“外来户”和他一样情系五台山。
2024年夏天的五台山之夜,当数梵境里文旅综合小镇。夜幕下,华灯初上,地面有水幕灯光秀,天上千架无人飞机表演不同凡响,光影璀璨。梵境里历经十余年,现已建设成集休闲康养、温泉度假、餐饮娱乐、文化体验、街区巡演、沉浸式夜游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康养度假商业综合体,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五台山夜经济打卡点。
观山晓筑是一家特色民宿,静静地伫立在龙泉寺脚下的小车沟村一隅,这是一位来自晋南的经营者匠心独运的杰作。这里的每一扇窗都是一幅画,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故事。经营者对五台山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寺庙山水、风物地理颇为熟稔,和记者讲起来时眼里透着光亮。创业打拼的酸甜苦辣颠沛流离,在五台山都化为一笑而过的云淡风轻。他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倾力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更设计了免费接送、免费茶室等一系列服务,让游客能深入了解五台山、爱上五台山。
在五台山,看到最多的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有普通的观光客,还有磕长头的朝圣者。满怀对五台山最质朴的热爱与敬仰,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不仅是旅行的目的地,也是心灵的宁静与洗涤所在地。翻看线上许多五台山行的原创文章,不同的作者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五台山的美丽与神圣。
通往南台、东台蜿蜒的山路上,记者时不时遇到一队队徒步者,他们背着行囊、手持登山杖,用双脚丈量着土地,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曾参与过徒步朝台的太原市民“霞光”说,自己之所以能坚持走下来,是对五台山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印记。在五台山开朝台客车的司机董师傅告诉记者,以前每到冬天他都会离开景区外出找活儿,现在不用了,去年冬天登台的游客明显增多,收入有了保证。更让董师傅欣喜的是,游客为五台山点赞的声音越来越多,不仅说不虚此行,还说以后还要来。让他感觉明显变化的还有一个,那就是游客中的年轻人多了。
确实,来五台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有自驾的,还有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研学的。今年暑假,仅7月5日至7月19日两周时间,前来五台山进行研学的高校团队就有重庆大学博雅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暨南大学及广州华商学院等,年轻的学子在此收获满满的惊喜。来自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学生杨泽锴注意到一个小细节,他说:“五台山的文物保护做得非常好,它不像别的寺庙那样用铁栅栏把文物和游客隔离开,而是让游客用置身其间的观景方式去感悟文物蕴含的文化。”
视线所及之处,还有许多工作人员守护着美丽的五台山,他们的脸黑红黑红的,笑着,忙碌着。
法治之光 照亮保护之路
五台山是山西省著名的文旅品牌,也是山西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2024年6月26日,《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五台山景区的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
《条例》共6章37条,务实而全面。比如,“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维护自然地貌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确保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协调性和延续性”;“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范围内从事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其他建设活动,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履行报批程序”;“每年六月第二周为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宣传周”……
可以看出来,《条例》的施行,为五台山景区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条例》还明确,“保障以臭冷杉、裂唇虎舌兰、亚高山草甸等为代表的植物资源,以华北豹、黄斑苇鸡等为代表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自然迁徙路线”;“加强森林和亚高山草甸等植被的保护、培育,建立森林草原资源保护修复、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等制度,保障森林草原生态安全”等。在《条例》的指引下,五台山景区逐步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同时,《条例》还鼓励开展文化景观数字化建设,开展重要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等,赋予工作台山景区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
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就《条例》说明时介绍,制定条例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五台山游客数量持续攀升,旅游活动对文化景观保护构成了一定影响。现行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文物保护法侧重单体文物的保护,风景名胜区条例侧重景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制定条例,提升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水平,确保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五台山的独特作用,从法治层面明确对五台山文化景观的保护,进一步挖掘遗产价值,有利于发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综合带动效应,创新文旅文创产品,打造五台山“亮丽名片”,切实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五台山在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五台山的高质量发展举措对于山西省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推动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也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时,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山西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动力,也是山西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用法治的力量守护文化遗产的瑰宝,用科学的规划引领发展的方向,以文化赋能激发内生动力,以生态优先绘就绿色画卷,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激扬着时代的风采,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表达对五台山的深情的呵护与承诺。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五台山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活力、信心和决心,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山西晚报记者 赵晋燕
1.风景优美的梵境里文旅综合小镇。
2.梵境里文旅综合小镇夜景。
3.盛开的金莲花。
4.建设中的滩子村特色民居。
5.新建的台怀镇广场。
6.龙泉寺普济和尚墓塔。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