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机关党建·深度

党建引领

厚植生态根基 共筑绿色家园

以“联学联建”推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 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土地整治项目。

  • 晋城市吴王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   仲夏时节,太原市汾河流域周家山段,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此刻,鸟儿在空中飞翔,紫穗槐长势喜人,清澈的汾河水蜿蜒曲折,夏日的美景在这里完美呈现。
      漫步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北的慕云山,满目苍翠,恢复的植被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站在观景台上远眺,红蓝相间的太原市东西山旅游公路,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穿插而过。
      三晋大地上,一项项生态修复工程陆续竣工,一幅水清、山绿、岸秀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绿水青山逐渐成为我省的新名片。
      2021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和省林草局率先发起并签署“守护绿水青山”联学联建共建协议。“守护绿水青山”旨在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互利、共谋发展”为原则,通过共建活动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增强党员互动等途径,统筹整合三方优势党建资源,全面推进自然资源、水利和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党建保障。
      为厚植生态根基、共筑绿色家园,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加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积极构建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三位一体”新格局,推动美丽山西建设。
      汾河生态修复,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后花园”
      积极推动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总投资81.8亿元,完成汾河流域水土流失等各类治理面积1302平方千米,有效保障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统筹耕地、森林、草原、湿地、河湖、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高质量完成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工程试点汾河中上游山水工程,项目组成的“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为“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覆盖吕梁、临汾、运城3市14县(市、区),对吕梁山西麓范围内上千条直入黄河的冲沟河流流域实施全面治理,助力我省早日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今的三晋大地上,一个个生态修复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夏日的午后,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市汾河周家山段,沿着5公里长的巡堤路漫步其间,映入眼帘的是油松、五角枫、海棠、杨树等绿植,郁郁葱葱,分布在荒坡与汾河两岸;茂盛的紫穗槐一团团簇拥着,紫色花瓣绽放出异样的光彩;玉露香梨、樱桃等果树点缀山间,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曾经的太原市汾河流域周家山段,河段淤塞、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巡堤路损毁、植被稀疏、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严重,期待解决。2020年8月,太原市周家山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太原市万柏林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的子项目,采取了工程、生物、提升等措施。
      项目在生态保护修复中,疏浚河道5800余米,绿化、美化100余公顷荒地,修建5公里巡堤路和2800余米人行步道,恢复4个面积10万多公顷的湿地,栽种18.5万株的油松、杨树、柳树等绿植,改建机耕路4700余米修复标准化农田……
      “植被恢复后,来这里游玩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有次还‘偶遇’了袍子、野鸭子,感觉挺好奇的。真可谓是‘一河碧水,两岸青山’,周家山段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后花园’。”采访中,恰好碰到来此游玩的省城市民张先生。
      太原市周家山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汾河流域周家山段多年生态破坏问题,汾河保护区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如今,汾河周家山段野生动物显著增多,汾河水质明显好转,空气质量越来越好。随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逐渐显现,绿色经济悄然兴起。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国土空间生态是自然资源部门的职责。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突出党建引领,在全省首创党建引领样板,联合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率先开展“守护绿水青山”联学联建活动。
      其间,发布《山西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建立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申报机制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等管理办法,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数字自然资源建设,创新月度卫星影像、综合地理信息和实时视频技术,对实施项目实时监管。“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我省首个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矿山生态修复,石料厂“蝶变”美丽慕云山
      山西晚报记者驱车来到距太原市区30余公里外的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北的慕云山,绿意正浓,满目苍翠。
      曾经慕云山因常年开采石料,形成约3.82平方公里采矿破坏区域,岩石裸露,扬尘漫天飞舞,植被退化消失,看起来像一片灰白色“秃斑”。特别是众多石料厂所涉区域地形地貌景观被破坏,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破坏。
      2018年,太原市将慕云山废弃场地治理列为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40个项目之一,并于2020年8月开建。
      太原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解决遗留关停石料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尖草坪区将废弃石料厂及相关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纳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方案》(2018年2020年)内,按照部署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实施慕云山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该区域的地面植被恢复、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基本消除、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治理明显改善,慕云山真正实现“蝶变”。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矿山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太原市慕云山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仅仅是我省实施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出台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等管理办法,为推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根本上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四合一”编写,从生态保护能力和修复水平决定矿山开采方式,为矿山生态修复系统性提供科学指引。
      我省还大力推进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和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四期治理项目,修复治理2400多个图斑,治理面积6700多公顷;完成我省历史遗留矿山调查,确定历史遗留矿山未治理图斑8352个,面积22836公顷;督促矿山企业缴存修复基金和复垦费用580余亿元专款专用,推动实现“边开采、边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2024年,我省成功争取吕梁山西麓山水项目以及大同、临汾、朔州、忻州4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共5个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总投资77.67亿元,其中获得32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各项目均在积极推进中。同时,在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减存量中,我省经过近三年的治理和四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基本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时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0000公顷的治理任务。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治理吕梁山区水土流失,切实消除矿山地质环境隐患,明显改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大幅提升华北地区水源涵养地生态功能,协同筑牢黄河、海河两大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统一确权登记,自然资源从此有了“户口本”
      自然资源作为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支撑作用。
      我省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涉及面广。面对这项系统性改革任务,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党建统领,密切配合、协同发力,以党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技术创新,切实提升我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2024年3月27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于开展重点区域自然资源所有权首次登记的通告》,共预划分1507个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涉及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河流、水库、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我省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面加速。
      针对林、水、矿三类主要自然资源,联合印发确权登记总体实施方案,分类施策,细化工作要求。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共同组建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技术保障组,夯实技术支撑。针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全流程,分阶段研究制定操作手册,明确方法路径……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本质上是明晰所有权,是基于相关工作已有成果资料开展的,是对自然资源当前权属状况、自然状况、管制要求的集中体现和客观反映,不直接改变自然资源权属等相关属性。
      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目前省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涉及11个地级市、115个县(市、区),基本实现自然资源地域全覆盖和类型全覆盖,现已全部完成内业调查。其中滹沱河(山西段)已于2023年12月完成登簿,标志着我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的作用,在“山西测绘云”的基础上搭建“确权云”,用于开展首次登记通告/公告实地张贴、外业补充调查和调查成果核实,实现任务统一分发、人员精准定位、成果实时上传、及时线上审核、档案自动留存等功能,切实提升工作质效。同时,积极探索将实景三维成果赋能确权登记,实现自然资源三维立体场景表达。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率先突破一批、集中完成一批、重点攻坚一批”的总体步骤,先易后难、稳步有序完成全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同时,加强登记成果应用研究,探索推进登记成果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共享应用,为美丽山西建设提供坚实产权保障。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