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一踏入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始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村口大门,鲜红的“大寨”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重生。沿着村道深入,火车皮式的特色窑洞民宿,吸引着八方来客的目光。
“这里既有古朴院落的韵味,又有山水乡愁的悠闲,还有都市生活的品质。”来自河北的游客李晓楠初次探访大寨,便被这份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漫步在大寨村,时而驻足欣赏美景,时而举起相机定格美好瞬间,更不忘品尝地道的大寨美食,满足味蕾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与愉悦。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近年来,大寨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明确了“一产稳农、二产兴农、三产富农”的发展思路,走出了“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从“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到“资产管理+土地优化”,再到“党建研学”的深度融合,大寨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大寨旅游产业的兴旺,让大寨人的生活也有了盼头,尝到了“甜头”。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贾春生的指引下,走进村民张沈莉的土特产店铺,这些天她每天都要忙着接待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张沈莉的小店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左右,加上土地托管、旅游分红和过节费等收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今年村里还开起了窑洞民宿,我家的旧窑洞也租了出去,年租金不少呢。”张沈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言语间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发展民宿,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能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2023年以来,大寨村采用“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方式,推出大寨民宿窑洞项目,对火车厢窑洞进行开发经营。民宿项目一期投资1300万元,结合大寨的历史文化,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宿院落,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把群众的饭碗和笑容时刻记在心上并为之奋斗,是大寨村历届党支部的初心与传统。经过拼搏,2023年,大寨村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500多位村民中有260人在吃“旅游饭”。“今年,县里组织我们在浙江学习了‘千万工程’经验后,触动很大。回来后,我们进行旧村改造,还原历史风貌,并打造新的会客厅。”贾春生表示,未来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释放大寨名村效应,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带动周边更多村庄共同发展。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张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