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论苑

数字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以山西为例探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与新机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数字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今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自然环境的侵蚀与人为破坏持续威胁着文物的安全;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文物的保护、研究与展示开辟了新路径。
  数字赋能文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传统保护手段的局限性,还能通过创新性的展示方式,让沉睡的历史故事以生动鲜活的面貌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意义重大
  (一)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出发,强调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晋商文化内涵,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考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山西历史文化资源独具魅力
  山西素有“表里山河”之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山西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古遗址13477处,古墓葬4298处,石窟寺及石刻111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6715处,其他246处。在全省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9处,现存唐代以来的彩塑1.2万余尊,古戏台2800余座,寺观和墓葬壁画2.4万余平方米,现存历代长城1400余千米,均位居全国前列。
  探索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数字新路径
  (一)数字技术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
  1.精准监测与预防性保护。传统文物保护多依赖于人工巡查与经验判断,难以实现对文物状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分析。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能够构建起文物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收集文物微环境变化数据,运用算法模型预测文物可能面临的损害风险,实现预防性保护。例如,山西某些古建筑群已引入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监测系统,有效减少了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
  2.数字修复与复原。针对已受损的文物,数字技术提供了非接触式的修复与复原手段。通过三维扫描、数字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可以精确记录文物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修复,恢复其原貌。这种数字化修复不仅避免了物理修复可能带来的二次伤害,还能为公众提供直观的修复前后对比,增强文物保护意识。
  (二)考古工作的智能化转型
  1.无人机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在考古勘探阶段,无人机与遥感技术凭借其高效、全面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考古遗址的发现与识别效率。通过无人机搭载的高清相机或激光雷达(LiDAR)等设备,可以快速获取考古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有助于发现隐藏的遗址遗迹,为后续的考古发掘提供科学依据。
  2.人工智能辅助考古发掘与整理。人工智能(AI)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入,特别是在考古发掘与文物整理环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AI可以自动识别并分类出土文物,提高整理效率;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AI系统还能帮助考古学家识别出文物之间的关联,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此外,AI还能辅助构建考古遗址的三维数字模型,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考古体验。
  (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互动体验
  1.数字展览与虚拟博物馆。数字展览已成为博物馆展示的新常态,通过高清图像、视频、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将文物信息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虚拟博物馆的兴起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博物馆资源,实现线上观展。山西博物院等机构已推出线上虚拟展览,让观众在家就能领略到山西丰富的文化遗产。
  2.互动体验与个性化服务。为了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博物馆纷纷引入互动体验项目。例如,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扫描文物图片,观看文物的三维模型、历史故事等附加信息;通过虚拟现实(VR)设备,观众甚至可以“穿越”回古代,亲身体验历史场景。此外,博物馆还利用大数据分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根据观众的兴趣偏好推送相关展览信息,增强参观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从古向今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挑战与展望并存
  尽管数字技术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术壁垒与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的缺乏限制了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二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随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与持续运营问题,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往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且后续维护更新成本较高。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应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数字技术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确保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安全可控。同时,应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设与运营,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具“颜值”,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倍增美好,最终实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

  □王卓康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