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夜读

《平遥古城》:文寓古城,古城载文

  •   《平遥古城》贾登红编著 三晋出版社
      该书分为“古城墙:砖土砌筑的史诗”“双林寺:东方彩塑的艺术殿堂”“镇国寺: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瑰宝”三部分,借助于历史学、建筑学、艺术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与文献资料,用细腻的文笔动情地描写了平遥古城。
      谈起山西,就会谈起平遥古城。作为一座古城,平遥于时光中雕刻,于岁月中变迁,一砖一瓦,一寺一台,承载着殷殷希望,见证着沧海桑田,是三晋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她宛若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卷,载录着明清的兴衰更迭与文化积淀。贾登红副教授新近出版的《平遥古城》一书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平遥古城。不同于以往学者的研究,作者借助于历史学、建筑学、艺术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与文献资料,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用古城墙、双林寺、镇国寺三个主要地标叙写着古城风貌,传递着信仰变迁。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城墙是平遥古城中最醒目的建筑单元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屏障,更是文化的载体与文风兴盛途中播撒的一颗种子。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古城平面图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指出古城“神龟”的建制与坚若磐石、固若金汤的寓意。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并未单一地局限于城墙抵御外敌、护佑百姓的职责,还深入观察了修建城墙的砖石,砖雕艺术的运用,城门的雅号,魁星楼、点将台的点缀,则将信仰、文化、历史浸润在城墙的一砖一瓦中,赋予了古城独特的文化气息。
      如果说城墙给予百姓安定的生活,那么信仰则让人们的灵魂有了栖居之所。双林寺就是信仰的载体,供奉着人们信仰的神灵。正如贾登红在书中所写到的,这些彩塑“既是神灵在世俗间的载体,又是民众对神灵神性拟人化的想象”。作者阐述着每座彩塑背后的故事,展示着历史时期人们信仰的变迁,还对塑像的设计进行了“考证与还原”,强调塑像的倾斜使信众仰望时可以与塑像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沟通。不同于双林寺的彩塑,作者在书中描写到镇国寺则是以“木构为代表”,展现了中华木构建筑的精髓。其主殿万佛殿属五代十国末期的遗物,距今已历一千余年,依旧屹立而不倒。整座殿内未曾使用一颗钉子,木制构件的穿插结合,尽显中国古代建筑科学的高超水平。
      古城墙、彩塑、木制建筑是平遥古城千年历史的亲历者,而三者背后形成的秘密则是古城文化的孕育者。工匠将工艺与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糅合在一起,用泥土、木头建造出百姓生活的理想天地。故而,作者对古城的修建、彩塑工艺进行了探寻,为读者呈现出古城修建坚固的秘密,梳理出明清时期古城修缮的历史脉络,挖掘出彩塑艺术的刻画哲理。作者在每部分的开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下的自述,从守护古城千年的城砖,佛前的祈祷者——双林寺里的供养人,到木结构建筑的瑰宝——“木木”的万佛殿,未尽故事的倾诉,让人想穿越历史,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趣味,准确地传达出古城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是明清文化的缩影。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平遥古城的建筑风貌进行了详实的描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故事与历史变迁。平实质朴的言语在叙写着平遥古城在历史长河里的兴衰起伏的同时,也生动地诠释着古城文化兴盛的真谛,古城如诗——人人心中都有一段明清……

    乔佳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