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健康

立秋后 起居养生有讲究

  立秋标志着秋季的开始,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大自然进入了丰收的季节,人体也需要适应这一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调理。立秋过后,大家应如何养生保健?有哪些误区应该避开?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A 立秋后要“四养”
  山西省中医院肾病二科主任医师钱雅玉介绍,立秋后,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衰退,夏季的燥热还有“余温”,但会逐渐褪去,天气会逐渐转凉,养生应注重调理阴阳、抵御外邪。“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她说。
  首先,建议大家从饮食上开始调养。秋季五气属“燥”,容易伤肺,因此应多吃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甘蔗等,这些食物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感。同时,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山楂、柠檬等,可以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过盛导致的上火等秋燥症状。同时,应减少葱、姜、蒜、韭等辛味之品的摄入,以免助长肺燥。
  在起居上,建议大家要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同时,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以防感冒。“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春捂秋冻,但需要注意,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避免过度受寒。”钱雅玉说。而在“秋冻”时,要尤其注意腰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和关节疼痛。
  “要‘养’情绪。人们常说伤春悲秋,秋天也确实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等情绪变化。”钱雅玉介绍,因此,可以多听一听音乐,静下来读一本好书,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等,避免自己陷入到悲秋的情绪当中,同时也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另外,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但需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出汗过多损伤阳气。“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做早操等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钱雅玉说,同时也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状况进行耐寒锻炼,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B “四防”和“三不睡”
  钱雅玉介绍,立秋之际,常常处于末伏前后,炎炎暑热尚未完全消退,气温在短时间内不会骤然下降。因此,立秋后的第一“防”,就是要防暑,当心“秋老虎”。建议大家尽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补充水分,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
  其次就是防秋燥。燥乃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伤津液,造成阴液亏损,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故秋季应多喝温水,平时用嗓较多的人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
  “还有就是防感冒和防过敏。”钱雅玉说。秋后昼夜温差变大易引发感冒,提醒大家除了要根据气温增减衣物外,更应该防止夜间着凉,也不要贪凉饮冷。另外,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过敏原增多,故秋季也是口腔溃疡和鼻炎等疾病的易发期,此时对已知的过敏原,应避免接触。居家环境中,也要注意保持室内清洁,特别是卧室、客厅等易积聚灰尘和过敏原的地方。如果出现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和症状表现。
  “三不睡”指的是不睡湿发觉、不睡过子时觉和不睡情绪觉。“这三点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而且,这不光是在立秋后要注意,是一年四季都应该注意的。”钱雅玉说。
  “不睡湿发觉”是因为如果头发未干就睡觉,湿气容易通过头皮侵入人体,导致头痛、头晕、感冒等症状。而且,湿发睡觉还会影响头皮的血液循环,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脱发、发质变差等问题。因此,睡前一定要确保头发吹干,保持头皮的干爽。“不睡过子时觉”则是因为中医认为,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当令之时,此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如果经常在子时还不睡觉,就会影响胆经的正常运行,导致胆汁分泌不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熬夜还会损伤人体的阳气,降低免疫力,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因此,应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在子时之前入睡,保证7到8小时的充足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调养。而如果带着不良情绪入睡,如愤怒、焦虑、抑郁等,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多梦、易醒等问题。长期如此,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引发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疾病。建议大家在睡前,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静、舒畅,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C 特殊人群要重点预防
  立秋时,特殊人群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对此,钱雅玉表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温差变化敏感,易患感冒或关节疼痛,需适时添衣保暖,确保居住环境通风干燥。与此同时,立秋后的早晚温差开始变大,一冷一热容易导致血管痉挛,使血压增高或不稳定,是诱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定要做好预防,坚持按时服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体质虚弱者,包括慢性病患者及康复中的人,建议多食用滋阴润燥食物,如梨、银耳等,增强身体抵抗力。儿童与孕妇则要特别留心气候的影响。“儿童活动量大,易出汗受凉,需注意保暖;孕妇则需保持良好心态,适当休息,均衡饮食。”钱雅玉说。
  另外,秋季气候多变,呼吸道不断受到刺激,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建议大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少去烟雾、粉尘和有害气体多的场所。
  “很多人觉得立秋后是进补的最佳时机,但老人和儿童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等消食、健脾的食物。”钱雅玉提醒道。
  
D 养生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春捂秋冻”强体质
  事实上,春捂秋冻要因人而异,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胃病患者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最好的办法是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不用坚持少穿衣服扛冻,适度即可。
  误区二:“贴秋膘”好过冬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认为立秋后应该多吃肉食来补充营养。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很多人在夏季已经摄入了过多的营养,立秋后如果盲目贴秋膘,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因此,贴秋膘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营养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误区三:秋季进补多多益善
  适当进补有益健康,但不可滥补,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选择食品、药品前,可向专业医师咨询,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误区四:防止秋燥多喝白开水
  对付“秋燥”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喝水”,但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会给肾脏带来负担,使身体受到危害。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以100-150毫升为宜,间隔时间为半小时左右,每日饮水量最好保持在1500-1700毫升。小口喝水比大口灌水更加解渴,也有利于人体吸收。
  误区五:立秋后仍可以长时间使用空调
  其实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的时间不宜过长,夜里温度要把控,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宜多开空调。
  误区六:“秋瓜坏肚”伤肠胃
  进入秋季,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通过食用瓜果来补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属寒凉性质,过多食用,易引发胃肠道疾病。但也不要过于恐惧“秋瓜”,只要适量,一般不会有健康问题。
  误区七:秋天不能吃姜
  秋季并非一点也不能吃姜,关键是不能“多食”。由于生姜属于辛辣之品、热性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会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同时,秋天气候干燥,燥气容易伤肺,如果再食用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加重秋燥对身体的危害。所以秋天以少吃姜为宜。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