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于湖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1年,入南开中学住读,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数学训练和自学能力培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耳闻目睹的事实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51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次年秋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师从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
1957年,已在学术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学习。经过近4年的努力,周光召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等重要理论,大大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他也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是学界重要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然而,他却在课题研究即将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时刻决心回国。在人们看来,如果他这时回国转身于新的领域,意味着他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尽管挽留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周光召的心里十分清楚,掌握核技术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多么重要和紧迫,他坚定地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这时回国奉献比任何的个人奖项、荣誉都重要。
1961年初,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在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任职。周光召的到来,迅速扫清了原子弹研制道路上的障碍,随后研究工作开始加速推进。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到1962年9月,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周光召协助邓稼先交出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随即,制造工作立即展开。
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运抵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即将迎来核试验的最后时刻。1964年10月14日夜,距离试验日期只剩下一天的时间,一份来自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的绝密电报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电报中一种叫作“过早点火”的问题,让一向沉稳从容的周恩来总理也不由得担心起来:这会影响原子弹的正常起爆,甚至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为确保万无一失,周光召找来了物理学家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作为帮手,立即开始了计算检查。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周光召从庞大的数据中抽丝剥茧,针对过早点火的问题,精准筛选出了有用的参数。经过整整一天分秒不停的计算,最终将失败率小于千分之一的结论交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手上。听到周光召给出的最终结果后,周总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炽热的蘑菇云在大漠深处升起,巨大的轰鸣声从罗布泊上空迅速传来,震惊世界。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人们或许并不知道,在中国首颗原子弹理论攻关的征程中,在试爆前的关键时刻,年仅30多岁的周光召和许多科学家一起,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99年9月18日,由于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时年70岁的周光召与22位科学家一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成为共和国建设之路上的丰碑,在这座丰碑上,周光召的名字熠熠生辉。几十年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祖国无言的热爱,与数万名优秀的中华儿女一起,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铸就了坚强的基石,在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代国士,赤子之情。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好的告慰是奋进。
送别周老。
据新华社、《新华日报》
链接 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2位健在
公开资料显示,“两弹一星元勋”是指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国宝级科学家。
“两弹一星”,是对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作为新中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周光召逝世后,目前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仅有王希季、孙家栋两位。
王希季出生于1921年,卫星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等。研制成功中国多种实用探空火箭,主持完成中国第一种卫星运载火箭、第一种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方案论证、设计,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
孙家栋出生于1929年,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曾任职于国防部五院、七机部、航空航天部等。领导参加我国首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任首颗人造卫星研制技术总负责人,2009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