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姚”以舜的出生之地命氏

  • 漫画 王峰

  •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所载,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帝的后裔,因生在姚墟(今河南范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县东北),后世子孙便以居地为氏。
      2.出自子姓。据《路史》所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裔,姓子,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3.他族改姓而来。据《晋书》所载,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姚姓,本为羌人,其先世为羌酋;金时女真人有改姚姓者;明赐元人饶五十姓姚名智;德昂族拉耐氏族,汉姓为姚;今苗、水、羌、拉祜、满、彝、蒙古、土家、壮、白、俄罗斯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虞舜。舜是上古五帝之一,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舜的父亲为瞽瞍,生舜于姚墟,故舜也称姚舜,又因出自有虞氏,所以也称虞舜。舜在当天子之前,名声就很大,尧帝曾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尧死后,舜即位,他劝农耕桑,治国有方。舜的后世子孙以舜的出生之地命氏,遂为姚姓,他们尊舜为姚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早期姚姓因家族势力不足,故繁衍得较为缓慢,在东汉以前,姚姓已有徙居今河南、山西、广西、四川、浙江等地者。王莽篡权后,代睦侯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迁居吴郡,改为妫姓,再传五世孙敷,复为姚姓,居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子孙沿袭未改。至晋代永嘉年间,南安赤亭羌族一支在其首领姚弋仲率领下,从赤亭迁到榆眉(今陕西千阳),后赵时被徙关中,后姚弋仲被任为西羌大都督,率羌众数万居于清河之滠头(今河北枣强县东北)。二十年后,其五子姚襄率领部众返回关中,在三原被杀,襄弟姚苌降于前秦,不久攻入长安。
      南北朝时西魏有吴兴武康人姚僧垣及其次子姚最入长安,姚僧垣之长子姚察则仕陈为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被安置在雍州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至隋时形成当地一大望族。当今中国之姚姓大多来自上述两支姚姓,在唐代以前,就已成为今浙江吴兴和甘肃陇西一带望族。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光州固始人、任府兵队正的姚廉洁随之入闽。此期不久,唐姓繁衍的甚为广泛,除遍及大江南北外,还有姚姓前往辽宁,并有陕、甘、豫之姚姓人入迁云南、四川。其中云南的姚安、大姚等县的姚姓最多,故唐武德四年,因此地多姚姓而置姚州。两宋时,姚姓已分布于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四川、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辽宁等地。明初,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东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有姚姓湖广填四川。此际姚姓已广布大江南北,尤以江苏、浙江为最集中。清初,有姚姓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
      宗族特征
      1.姚姓对中国历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既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科学家、诗人、画家,又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2.姚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3.字行辈分排列有序。1927年姚联奎修《姚氏宗谱》,安徽桐城姚姓一支字行为:“若孙,文士孔兴,支鸿叶落茂,永佐大成。”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姚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姚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姚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七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姚察:一匹花练不肯收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任左常侍、吏部尚书等职。其学识渊博,文风简洁朴素,撰有《汉书训纂》《说林》《西聘》《建康三钟》及文集等。
      姚察虽身居要职,但一生清廉守正、克己奉公,绝不收取俸禄以外的财物。曾经有个门生不敢送厚礼,遂只奉上南布一端、花练一匹。姚察严正说道:“我穿的衣服,只不过是麻布蒲练这样的粗品,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没有用处,既是与我诚心交往,就无须如此。”门生仍是好言相求,希望姚察能够收下,终是被其严词拒绝。姚察的学识、品行在朝野广受赞誉,隋文帝曾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
      姚察常年与书作伴,坚持勤学苦练,在典籍中汲取理政智慧,且习惯着布衣吃粗食,躬身践行修己育人,是姚氏一族勤政廉政的代表。文帝开皇(589年),姚察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未竟而卒,其命后人实行薄葬,遵从省俭。
      姚思廉(557—637年),姚察之子,字简之,唐朝初期史学家,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其父言传身教,为人志苦精勤、正大刚直。其继承父业,完成梁、陈二朝国史之续撰。在朝任职期间,姚思廉多次直谏唐太宗应勤于国事。一年夏日,唐太宗准备前往九成宫避暑,姚思廉劝谏道:“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其言辞恳切尖锐,无所避讳。姚思廉去世,唐太宗为之废朝一日,深表哀悼,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09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7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