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登山做景区讲解员、给饭店洗碗、在游乐园卖花、帮饮品店套包装袋,用挣来的钱助销农民收获的西红柿;他们沿街找工作,为自己解决一顿午饭;他们走上凌晨5点的街头,帮菜摊老板上菜、码菜;他们在盛夏夜唱歌、跳舞、演奏,为自闭症儿童义演募捐;他们徒步深入沙漠腹地露营……在太原,有这样一群孩子,走进没有围墙的课堂,“自找苦吃”,五载寒暑,沉浸在一场又一场“不落幕”的“夏令营”里,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感受生活之不易,在苦、泪交加的挫折中磨炼心志、锤炼品格,他们学会了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懂得了关爱他人,奉献感恩。连日来,山西晚报记者寻找他们的身影,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
在“吃苦”中生出勇气和力量
“您好,我们正在参加北武当山助农夏令营,挑战用1元钱赚到100元,然后购买农民伯伯的西红柿,并且还要自己想办法吃一顿午饭,希望您能提供劳动机会支持我们。谢谢!”阎雅军,11岁,张宸硕,10岁,俩人走在离石街头,连续向多家商铺介绍来意,寻求赚钱的机会,然而都被拒绝了。俩人没有放弃,继续“找工作”,最终在一家面包店“上岗”,帮助店铺招揽顾客,两个小时赚到了10元钱。
临近中午,阎雅军和张宸硕又到一家碗托店“打工”,洗碗、扔垃圾、擦桌子、扫地,用劳动换来午饭,填饱了自己的肚子。下午,俩人又去一家饮品店“打工”,帮忙商家套杯袋……
和阎雅军、张宸硕一起参加此次北武当山助农夏令营的小朋友一共有20多名,他们分成5个小组,进行为期5天的挑战,通过在北武当山当讲解员,售卖扇子、帽子、手提袋等文旅产品,以及1元挑战挣100元等“打工”赚钱,最后用于购买当地农民的西红柿,并且为农民伯伯做一餐美食。
类似的“夏令营”,阎雅军和张宸硕已经多次参加,面对拒绝、失败和挫折,他们说:“很正常啊!不行就再找一家呗,这不算啥。挣钱真的太不容易了,不能乱花钱。”
“孩子们真的都了不起,虽然也有喊苦喊累的,但都各想办法坚持完成了任务。”太原优加贝儿未来领袖营项目负责人王孝红说,北武当山助农夏令营是今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活动,类似的活动平时也有很多。除了打工实践,还设置了各种职业体验,比如:走进车间,搬运日丰管,为零件打码。不少孩子因为粗心打错码,使得产品作废,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细心的重要。蹲点山庄,育苗、翻地、施肥、搭架子、浇水、掐尖、除草……半年时间,孩子们全程体验种菜的艰辛,真正感悟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搭建市集,开展制香、木工、森林游乐项目创业活动,在一次次失败中,孩子们学会了创业前一定要做市场调研,了解客户需求,不能想当然等。
有的孩子“找工作”,连找8家都吃了“闭门羹”,赚不到钱饿肚子到掉眼泪;有的孩子在饭店帮厨,洗菜、择菜,手都过敏了,才赚8元钱;还有的孩子不惧风沙、烈日,徒步10公里,深入沙漠腹地露营……王孝红说,在物质生活极优越的今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不缺“甜”,缺少的是“苦”。不少孩子吃不得一丁点儿苦,玻璃心,无法接受失败。因此,领袖营专门设置了许多“吃苦”的活动,磨炼孩子们的心志。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确吃了不少“苦”,但他们在挫折中生出了勇气和力量,在困苦中懂得了坚持和珍惜。
据了解,从2019年9月至今,5年间,领袖营共设置职业体验、社会公益、徒步三大类15项活动,先后有246名孩子参加了这些“吃苦”活动,坚持者诸多,孩子们沉浸其中,自找“苦”吃,变化看得见,成长看得见,家长们纷纷表示,这些“苦”没白吃。
“孩子现在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了,做事更能坚持了。”马梓航妈妈说,儿子今年9岁了,一直坚持参加这些所谓的“苦”活动,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令人惊喜。现在遇到问题,不是发脾气,而是能在控制好情绪的基础上,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提出解决办法。过去外出徒步、爬山总是喊累,老是最后一个,动不动就放弃,现在体力增强了,特别有毅力,速度也快了很多,感觉儿子正在一点点变强,很开心。
“儿子还总结出吃‘苦’的经验了,他说,要想挣钱,就得有技能,有技能就得好好学习。吃‘苦’促进他在自主学习,我省了不少心。”阎雅军妈妈也是把儿子送去“找苦吃”的一位,她说,“孩子曾经内向害羞,不擅沟通,遇到问题总爱找妈妈。在领袖营吃了这些‘苦’,我发现,他长了好多本事,爱说了,会表达自己了,还特别乐观、自信,抗挫折能力增强,不再害怕犯错和失败,遇到困难时会说个口头禅——我可以。以后,这‘苦’还得继续让他吃。”
在“吃苦”中懂得奉献感恩
孩子们在“吃苦”中成长自己,更懂得了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奉献感恩。
“阿姨,我们在为自闭症儿童募捐,您愿意献上一份爱心吗?谢谢!”……盛夏夜,在太原晋阳里,连续两天,每天3小时,领袖营的孩子们分成义演团队和募捐团队,用歌声、舞蹈、演奏倾情义演,募捐到6579.74元善款,全部捐赠给了阿米朵教育康复中心的自闭症儿童。用心感受流动的爱,用爱温暖孤独的心!爱的种子悄然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我们扔掉的衣服或织物的黑料经过处理可以做成地垫,次白料可以做成保温材料或花色地垫,大白料可以做成高端纺织棉”……走进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利用学习到的垃圾分类知识,孩子们制作了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创意环保物品,手绘环保购物袋,之后开展环保“路演”募捐,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倡导低碳节约、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孩子们将募集到的588.72元全部捐给分拣中心投入环保事业。
孩子们参与全国“轱辘轱辘行”环保项目,对近500名骑行爱好者做问卷调查,了解其骑行需求,并设计出12套环保骑行袋,二次调研后最终确定了一款成本100元以内的“友好骑行包”。紧接着,孩子们走上街头募集资金870元,在太原市环保协会的支持下,生产投放80个“友好骑行包”,包内有打气筒、多功能改锥等,方便骑行爱好者使用。王孝红说,这个项目历时半年,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目前,项目仍在持续推进中,期待可以在孩子们的努力下覆盖全太原市。
凌晨5点,孩子们走上街头与城市美容师环卫工对话,帮菜摊码菜,目睹早点摊的忙碌……为他(她)们送上一碗热粥,送上一个礼物和一个大大的拥抱。
“要成为作家让人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要成为物理学家研究时空穿梭机;要当国防科学家保家卫国……”王孝红说,让孩子们吃这些‘苦’也是在引导他们要有利他思想,要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我们可以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进而树立自己的梦想。
“我病了,孩子悄悄给我做了汤面,还做了荷包蛋,端到我面前,我被温暖了。”说起儿子的变化,张宸硕妈妈特别感动,以前,孩子的眼里只有自己,现在懂得了关爱家人,帮助他人,越来越暖。我也在跟着孩子一起改变,这个“苦”没白吃。
唐沛行,只有8岁,却一直跟着领袖营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吃苦”。她的妈妈孟洁说:“孩子性格外向,表达欲过盛,过去总是自顾自表达自己。现在可以慢下来关注别人在说什么,也能够正确理解别人,我很开心他的成长,感谢‘吃苦’!”
像张宸硕、唐沛行一样“吃苦”的孩子们,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更加自信,更加懂得关爱他人,更具有社会责任感。
2024暑假接近尾声,而孩子们成长的“夏令营”仍在继续。
山西晚报记者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