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南丽江)8月18日,晋国霸业——山西晋国文物精华展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展,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光,领略晋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1日。
自古以来,晋陇两地便有着秦晋之好的历史渊源。甘肃简牍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以其丰富的简牍藏品和独特的展览方式而闻名。该展览由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以青铜器为大宗,是山西地区多项重大考古发现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是两地文化交流的珍贵契机。
本次展览分为“河汾骄子”“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精选了157件(组)晋国文物青铜器礼乐器、车马器、兵器等,其中一级文物39件,二级文物39件,三级文物40件,全面展示了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的六百年晋国霸业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一单元为“河汾骄子”。“河汾之东,方百里”,是古史对晋国始封唐地的记述,早期晋国究竟在哪里,三千年来曾一直是个未解的谜。“曲村-天马遗址”,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晋国公族的“公墓”,即名满天下的“晋侯墓地”,出土文物上万件,确认了西周时期从燮父至文侯的9代晋侯,结束了2000余年关于晋国始封地的论争,证实这里即文献记载“河汾之东,方百里”的古唐地,晋国早期都城所在。
第二单元“争霸春秋”。公元前770年,晋文侯辅佐周平王迁都洛邑,稳定了东西两周交替之际的乱局。文侯借“再造周朝”的功劳,于汾水流域发展壮大,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直至晋文公即位,励精图治,城濮之战打败南方强楚,践土会盟造就晋国霸业。后有襄公接霸、悼公复霸,延续百五十载,为我们留下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诸多见证。
第三单元“余烈三晋”。该单元解读了春秋中后期,国君大权旁落,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联合主政。六卿各自培植势力,在内相互盟誓结党,在外各自与他国建立关系,为日后瓜分晋国做准备。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53年,“亟治之难”后范氏、中行氏被灭,“晋阳之战”后智氏被灭。后有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三卿为诸侯,“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废,晋国灭亡。
据山西博物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志明介绍,该展览展品以青铜器为主,包括了20世纪以来山西的许多重要考古新发现,如:晋侯墓地、翼城大河口、绛县横水、洪洞永凝堡等出土精品。展览循历史文脉,荟三晋珍粹,以物证史,展现两周时期的政权演替、制度变迁、列国交往、社会变革和文化艺术创造。他表示,此次展览以史启思,展现晋与三晋八百年进程对于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突出贡献;以史铸魂,揭示晋文化所蕴含的兼容并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中国精神。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表示,晋陇自古以来便有着秦晋之好的历史渊源,春秋之际,晋、秦两国激荡相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秦晋文化汇聚交流,共同承续了中华文明丰富生动的历史记忆。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此展,为兰州本地观众带来跨省文物展览,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同时通过出土文物近距离领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风采。
开展当日,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晋国历史,赵志明以《“晋”的历史时空——山西博物院“晋国霸业”的陈列叙事》为题,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为公众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