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诗意蛙鸣的栖居地,蛙声是一阕最澄澈纯净的乡音,既有民歌的朴素自然,又有神曲的灵动飘缈。没有蛙鸣荡漾萤火摇曳的夏夜是死气沉沉的,就像一日三餐缺油少盐般寡淡无味。有蛙鸣点缀,再偏僻的乡村也灵动鲜活不会寂寞;有蛙鸣相伴,再庸常的农家生活也有滋有味不会枯燥。
少年时代在乡村生活,夏天沿着田间小道或者池塘周边漫步,经常看到青蛙的身影,到处听到动听的蛙鸣。那些潜伏在草丛里或者池塘边的蛙们,一听到窸窣的脚步声走近,便敏捷地一跃而起,划过一道弧线,传来一声闷响,溅起一朵水花,或遁入池塘泛开一圈涟漪,或跳入草丛惊动几只飞虫,等你反应过来瞪大眼睛四下寻找,却是渺无音讯踪迹全无。
如果你的脚步停留在原地不动,这些吓你一跳的蛙们就会隐藏在暗处,露出一双小眼睛,机警地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你一动不动,它就默不作声。你一挪移脚步,它也闻风而动。宛如一个个调皮可爱的乡村孩童,跟你玩捉迷藏的游戏。
乡村夏夜的帷幕,是被蓬蓬勃勃的蛙声扯下来的。村里村外,角角落落,都裹挟在无边无沿的薄暮之中,蛙鸣像长了腿的风一样,忽而蹿到草垛上,忽而落在屋檐上,忽而挂在树梢上,用泥土般质朴的乐声,为寂寥单调的农家生活平添了几抹灵动的亮色。
日落西山,暮云四合,荷锄而归的农人,沿着熟稔的阡陌,闻着庄稼的清香,伴着阵阵的蛙鸣,走进炊烟袅袅的草木家园,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关住了柴门,也把白天的满身疲惫与尘世的烦琐杂念,统统抛在了门外。
此时,家人已把刚出锅的粗食淡饭端上了桌,门外是动听的蛙声,院中是浓浓的亲情,农人们一边端着碗吃饭,一边谈论着桑麻稼禾,欢声笑语飘过一道青青篱笆,渐次淹没在如水的蛙鸣中。
聆听蛙鸣,最好是在乡村夏夜有月亮的晚上,如果有一片荷塘那就再好不过了。静坐荷塘一隅,怀揣一颗素心,看月色如银一遍遍涂抹着远山近水和安静下来的村庄,看月华如水轻柔地泼洒在一塘荷叶之上,泛着团团绿晕,荡起盈盈银光,令人赏心悦目,别有一番情趣。月上中天,匍匐在夜色中的蛙们也该出场了。
刚开始,蛙鸣先是一声,两声,零零星星稀 稀疏疏的,且时断时续,如丝如缕,飘渺轻盈,这大概只是个别蛙在领唱,或者只是吹响呼朋引伴的集合号,用不着大腔大调,其他蛙们便心领神会,纷至沓来。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支乐队的人手就凑齐了,先是摇其长舌,鼓其白腹,你一声我一腔专注地对唱,就像一对有情人对山歌般,卖力地婉转歌喉,讴歌这场美好的爱情夜宴。不大一会儿,这些一小股一小股的蛙声便汇聚到了一起,呈现出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似疾风骤雨,又如万马奔腾,很像是天地之间演奏的雄浑交响乐,一声声撞击耳膜,一下下敲击心扉。
唱得久了,蛙们或许是累了,蛙鸣骤然停止在某个音符上,四野重归静谧。没有蛙鸣的伴唱,荷塘也显得黯然失色,此时,不甘于寂寞的夏夜只是抛一个媚眼过去,眨巴几下眼睛,就撩拨得那些有灵性的蛙们心旌荡漾,活力四射,争先恐后一展歌喉。
经过短暂的休憩后,蛙声再次如潮水般漫过荷塘,率性而起,随意而落,如诉如歌,如擂如鼓,似近若远,遥相呼应,像一串串珠圆玉润的灵动音符滚落在荷叶之上,如一汪汪澄澈明净的清泉流淌在心灵深处,似大地母亲对着襁褓中的婴儿一遍遍哼唱温馨的摇篮曲,任你千遍万遍侧耳聆听,都不会生厌。枕着填满夏夜的蛙鸣入梦,农人们心里踏实,一夜安眠。
乡谚说“立夏听蛙,以卜丰歉”,农人们视青蛙为田间卫士,更视蛙声为丰收预兆。蛙声重,意味着雨水充沛,预示着五谷丰登。
年年蛙鸣声相似,每每倾听景不同。蛙鸣如一首气势恢宏的农耕长诗,将一村庄的生动和荣光镌刻在岁月的丰碑上。
一地葳蕤的庄稼,在声声蛙鼓的丰收序曲中潜滋暗长,酝酿着一季的收成;土里刨食刨生活的农人们,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喜悦与希冀中安享太平,绽放出会心的笑容。
□梁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