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 运城篇

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文旅新生态

——专访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志峰

  •   山西晚报: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提出要“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请您结合运城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王志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要始终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深化了对新时代旅游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时代旅游工作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运城底蕴深厚、文脉悠长,传承千年的河东文化具有鲜明特性,一是根源性,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五千多年中华农耕文明在这里薪火相传,尧、舜、禹曾在这里建都兴业,国家形态在这里初具雏形,这里是最早叫中国的地方。二是标识性,根植于河东大地的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能吏廉政文化、晋商诚信文化,所提倡的“忠义仁勇、为政以德、勤政廉洁、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华,代表了中国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高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价值理念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和重要标识。三是实证性,散落于河东大地的6200多处文物遗址、文化遗存,实证了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解释了中国人从哪里来、中国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四是活态性,从遍布城乡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到功能完备的乡村文化礼堂,从兼具千年古韵和河东特色的蒲剧艺术到群众喜闻乐见的“妈妈团”,从传承千年的婚丧嫁娶仪式到民间著书立说、编撰村史村志,这些发端于河东群众生产生活的特色民俗、非遗技艺、地域文化等,不仅停留在历史记忆里,而是经过世代传承、动态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共同熔铸了“崇文、厚德、敬业、拓新”的运城精神,充分彰显了运城人自信从容的文化气质。
      山西晚报:您刚才提到,要构建“近悦远来、主客共享、人人受益”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请您谈一谈运城文旅发展的理念。
      王志峰:当前,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空前旺盛,旅游消费进入到一个日益注重文化体验、特色体验、愉悦体验的新阶段,“旅游生活化”的特点日趋显著。运城东湖农贸市场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打卡地,就在于其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能为外来游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沉浸式的旅游体验。
      运城始终坚持“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理念,把本地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第一位,把团结带领本地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作为根本之策,让文旅发展带动的公共服务、营商环境、人文关怀等红利持久广泛地惠及本地群众,通过“先主后客、先近后远,服务本地、吸引外来”,先让本地群众在这个过程中“高尚起来、高雅起来、高兴起来”,实现“悦”的享受,进而以本地群众的“口口相传”形成传播力和说服力,吸引更多外地游客。
      山西晚报:我们知道运城正在全力打造全省旅游热点门户城市,今年“五一”期间,运城文旅“出圈”“走红”,运城获评“全国小众旅游目的地”第二名。近年来,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上,运城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志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运城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是将旅游仅仅作为赚钱的行当,而是更加注重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深挖河东文化特色,引领旅游提升品味、丰富内涵,从而引导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感悟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是坚持主客共享。就是通过文博场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构建“主客一体、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生态,让本地群众从旅游的“旁观者”“局外者”,变成“参与者”“建设者”,成为“受益者”“共享者”。近年来,运城深入践行“旅游为民”的理念,建设“三水一山”(黄河、汾河、涑水河、中条山)旅游公路217公里、总里程达到2505公里,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七彩盐湖景区、盐湖生态湿地公园等一批精品文旅项目落地建成、惠及群众,运城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馆,建成一批河东书房、河东驿站、乡村文化礼堂、村史馆、道德讲堂及书画艺术示范村、楹联艺术示范村等文旅体验新空间,让本地群众和外来游客都能享受到同样品质的旅游体验和服务。
      二是坚持雅俗共赏。就是聚焦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重点景区,通过提质升级,推出更多富有“文化味”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高品质的文旅需求;同时立足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适应县域旅游热、乡村旅游热的趋势,打造更多小而精、小而美、小而暖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烟火气”的追求。实践中,运城持续打造龙头景区,关公故里景区达到5A级景区创建标准、接待游客增长20.2%,运城盐湖、夏县泗交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全市A级景区达到46家;坚持“旅游+”的理念,推进旅游与和美乡村建设、农副产品展销、群众体育赛事等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如今的运城,不仅博物馆、关帝庙、永乐宫、七彩盐湖成为热门打卡地,农贸市场、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也备受欢迎,满足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三是坚持形神兼备。就是要借助戏剧、歌剧、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增强旅游产品对群众的吸引力,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创意美”上,而是要在景区宣介、产品打造、导游讲解中植入更多文化内涵、思想内涵,做到既有艺术性又有思想性。工作中,运城在深入挖掘河东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活态化传承、生活化开发、场景化融入,打造《永乐宫纪事》《忠义千秋》《关公颂》《龙门颂》等文艺精品,推出《宋韵·南风歌》《梦境·西厢记》《镜之光莲之旅》等景区演艺,充分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广泛开展“家戏”“社戏”“村晚”“妈妈团”等文化活动,构建了既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传承河东优秀传统文化,既符合现代欣赏习惯、又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文旅新业态,让群众在“形式美”“内涵美”的场景体验中满足精神需求、实现价值引领、感受美好生活。
      四是坚持古今辉映。就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河东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符合现代生活和欣赏习惯的方式进行展示,让群众通过所读、所见、所闻的相互印证,从而产生心理链接、心灵共鸣,在既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又不断丰富旅游体验。工作中,运城坚持数字赋能,将3D修复、AI交互、三维动画等新技术运用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全过程,实施运城博物馆馆藏文物、永乐宫壁画修复、关公文化数字展馆等项目,通过数字化保护、沉浸式展陈、交互式体验,让河东文化瑰宝重焕光彩;坚持守正创新,借助科技、旅游、生态等现代元素,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加强花馍、剪纸、泥塑、绛州澄泥砚等非遗保护传承,建立乡村文化记忆展馆59个、非遗工坊53家,通过“云游博物馆”“非遗市集”“河东文物我来说”等方式,激活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广泛传播它们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共融共生,让文化遗产在古老与现代的相互交织、彼此碰撞中更有温度、更可亲近、更加惠及人民群众。

    山西晚报记者 胡增春 张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