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河津将如何为今人展现古耿新貌?近日,“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河津市,对话河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斌。
山西晚报:近年来,河津是如何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内涵的?
蔡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下,河津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蓄了文化发展的磅礴势能,激荡了文脉绵延的浩然正气。比如,立足河津诗词历史,历时两年成功创建“中华诗词示范市”;立足河津红色革命老区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社火中以穿越时空的形式成功再现老区红色故事;大型民族交响乐《龙门颂》、蒲剧《薛仁贵平叛》《儿媳保姆》《凤城英烈》《三晋石刻大全河津卷》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均在深度挖掘河津本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说,正是不断从本土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才有了今天河津“古耿文脉传承古今、龙门文化名扬四方”的良好形象。
山西晚报:河津不仅充满人文魅力,自然景观同样丰富。河津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蔡斌:结合河津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先后编制完成了《河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龙门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一系列旅游发展规划,为推动全市景区景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11月,河津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与此同时,河津市全力推进A级景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黄河大梯子崖景区、黄河龙门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古今天下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龙门村);黄河人家4个(古今天下景区、西窑沟景区、桃花源家庭农场、二架架梁民宿小院)。
另外,坚持标准引领、示范带动,以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为抓手,大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不断努力,深入推进“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做好“旅游+文化”,举办黄河龙门文化旅游周活动,全面打造“鱼跃龙门幸福河津”文化IP;做好“旅游+体育”,精心办好汽摩越野赛和影响力国际街舞大赛;做好“旅游+文创”,充分挖掘灰陶琉璃、宋金瓷窑文化价值,全面叫响“河津窑”品牌。
山西晚报:河津市推荐的文化名片有哪些?
蔡斌:现在我们讲得最多的是河津十大文化名片,真正要细分的话,河津的文化名片至少有八大系列,包括水文化系列、龙文化系列、建筑文化系列、儒学文化系列、工业文化系列、民俗文化系列等不胜枚举。
先说遗址,境内现存有真武庙、镇风塔、高禖庙、薛仁贵寒窑、卜子夏墓祠、司马迁故里、王通弹琴处、王绩隐居洞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处,闻名遐迩;再说人物,春秋时晋国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圣司马迁、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唐朝大将薛仁贵、明代大理学家薛瑄、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等皆出自河津;河津还有不可移动文物20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1项。2016年在河津境内发掘的“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荣获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填补了山西历史上无制瓷史的空白。
山西晚报:这些文化名片在传承创新及推广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蔡斌:近年来,我们不遗余力地在推广宣传河津这些文化名片,也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目前重点打造的两个名片,一个是“鱼跃龙门IP”,一个是“盛唐军魂薛仁贵”。
近两年,我们以“鱼跃龙门、幸福河津”为主题,先后举办了数十场次的各类大型活动,河津已成为全知名的“鱼跃龙门”标识目的地。薛仁贵的寒窑与杜甫的草堂、诸葛亮的茅庐同属著名的“三寒历史文化”,薛仁贵更是在海内外久负盛名,打好这张文化牌,对河津来说意义重大。目前,薛仁贵寒窑修复工程已开工建设。
谈到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目前对于河津的历史文化挖掘不够深、产品不够多、表达形式不够丰富。在文化创意领域,缺乏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时尚现代相连结的现代化、年轻化、科技化的时代表达;在文化产品领域,缺少能够反映历史文化精神的广播影视、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方面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领域,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高水准文化展示及多渠道营销推广等。
山西晚报:下一步,河津将如何挖掘好、打造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些文化名片?
蔡斌:一方面,我们将以敬畏历史、拥抱未来的态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中共河津地下县委旧址、董其武纪念馆、邓国栋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以及真武庙、卜子夏墓祠等众多人文景观,持续挖掘素材,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要深入挖掘文化历史、自然地理、人文特色等文化资源,重点打造“鱼跃龙门·幸福河津”文化品牌。同时,深入推进景区建设,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扎实做好7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1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护,并做好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开发,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另一方面,将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牵引产业素质大提升、文化事业大繁荣、城市形象大焕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完善文化经济规划和政策体系,大力开展数字文化产业“倍增”、文旅产业平台“锻强”、文旅市场主体“腾飞”等三大行动,积极推动文化与制造、旅游、商贸、体育等融合裂变,培育一批先锋性强、渗透性广的文化主体“新力量”,打造一批有新鲜度、有话题度的文化产品“新爆款”。加快子夏书屋建设步伐,拓展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文化新空间,深化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养分普惠城乡、润泽人心。
山西晚报:河津将如何利用现有文化历史资源培育发展新动能?
蔡斌:近年来,河津走出了一条传统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生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河津模式”。今年,我们将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挖掘黄河龙门文化。重点实施龙门景区、薛仁贵故里景区提质升级和“河津窑”建设,加快推进黄河驿苍头生态修复暨“农林文旅康”融合开发项目,不断丰富完善“旅游+康养、+娱乐、+体育、+文创”等业态,举办更多彰显河津特色、体现河津特点、展示河津元素的高品质文旅活动,进一步盘活历史文化资源,释放消费活力,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河津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历史沿革
远古时期,河津有皮氏部落(皮氏发明鞣皮制衣,与钻木取火、筑巢而居同期,与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齐名),历唐(尧)、虞(舜)、夏(禹)皆为甸服(郊区),先后有4个方国:皮氏、冀、耿、韩。
商、周建耿国,战国为皮氏邑;秦置皮氏县;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年)改延平县,东汉复为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改龙门县;太和十一年(487年)为龙门郡治,领太平、汾阳二县。
唐武德二年,龙门县为泰州治;唐武德五年析置万春县,贞观十七年并万春入龙门县。
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河津县。
1958年11月并入稷山县;1961年12月恢复河津县;1994年1月12日改河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