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规范管理的通知》,聚焦当前存在的虚假招聘、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就业歧视、违规收费等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新举措。
新规出台对求职者有何影响?未来找工作将有哪些新变化?9月5日,山西晚报记者结合人社部门发布的政策、解读等进行了梳理。
变化一
切实保障招聘信息真实、合法
线上投简历、线下跑招聘,不时还看看直播带岗……面对各类岗位信息,求职者最担心碰上“李鬼”公司、皮包公司、虚假招聘。
《通知》要求,严格网络招聘服务监管。人社部门将严格招聘信息管理,督导网络招聘服务机构落实招聘信息审核责任,规范审核流程,加强审核人员管理,切实保障招聘信息真实、合法。
对近年来兴起的直播带岗、零工平台线上招聘等,《通知》强调规范管理,依法打击服务过程中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违规行为,人社部门会同网信等部门进行依法处置。
具体到山西,省人社厅要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定期不定期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清理整顿,重点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侵害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环境和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变化二
强化求职者个人信息保护
求职简历被倒卖、投简历后屡遭陌生来电骚扰,也是求职者面临的一大痛点。为此,《通知》要求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有效防范泄密、泄露求职者个人信息等事件发生。
人社部门将督导大型网络招聘服务机构完善技防、人防、制防一体化信息保护措施,引导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非明文身份登记和核验服务。
我省明确,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个人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等机制,不得泄露、篡改、损毁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并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盗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对个人信息保护情况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自查,记录自查情况,及时消除自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收集的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劳动者本人基本信息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工作经历等情况。
变化三
加大就业歧视监管和惩处力度
就业歧视问题,困扰了不少求职者。对这一既伤害求职者信心、又有损就业公平的行为,《通知》明确要求加强监管。
按照《通知》,各地人社部门一方面将完善招聘信息管理制度,防止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发布含有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将加强监督检查和动态监测,对就业歧视有关关键词开展线上监测。对发布含有歧视性内容招聘信息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知强调加大惩处力度,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我省《关于进一步做好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不得发布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歧视性内容的招聘信息;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在户籍、地域、身份等方面设置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件。我省人社部门将通过门户网站等平台对服务机构年度报告进行统一公示,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并根据监督举报情况进行核查。
变化四
进一步规范招聘市场服务收费
近两年,一些收费几千、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内推”求职服务暗藏陷阱,“坑”了求职者。业内普遍认为,《通知》提出规范市场服务收费行为,健全人力资源服务收费监测机制,十分及时和必要。
我省明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当在服务场所明示营业执照、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和监督电话等事项。其中:监督机关(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电话应公示本级和上级监督电话。从事职业中介活动或开展备案业务的,还应当明示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或人力资源服务备案凭证。
《通知》要求,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内部推荐”等为名收取高额费用、介绍挂靠“残疾人证”牟取不正当利益、诱导个人参与贷款、以培训等名目设置求职招聘陷阱骗取财物等违规行为,人社部门会同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探索实施“一线多查”“一案多查”,健全案件移送、行刑衔接等机制,形成有力震慑。
山西晚报记者从省人社厅获悉,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617家,从业人员13173人。2023年全年为171.2万人次劳动者提供就业、择业和流动服务,服务用人单位20.4万家次。
山西晚报记者 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