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往事

我上中专时的劳动实践课

  •   我保存着一张50年前的老照片,上写“山西省建校工民建39班毕业留念 74、8、10”。手捧此照,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1972年秋,我从插队的小山村来到山西省建筑工程学校上学,那年9月3日晚,乘坐从大同开往太原的369次列车来到省城,成为此校“文革”后首批招收的280名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入校不久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因我分数低被打入差等生行列。我们这一届多为本省的老三届知青,而我是最低的68届初中生,中学所学甚少,又插队4年,摸底考试成绩差很正常。
      可我不甘落后,想到插队历经的艰难困苦,便努力学习、奋起直追。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后,我在全班52名同学中名列前茅,第二学期便担任了学习委员。
      那一届办学条件很差,大部分校舍被太原无线电一厂占用。没有宿舍楼,我们住在主楼的一层,16个人一间房,阴暗潮湿。没有空调,夏天酷热难挨。教材缺乏,自己刻蜡板油印,印好后一张张发下来,由同学装订成书。冬天需生炉子取暖。学校没有煤炭,需要拉来烧土和煤面,再由同学们打成煤糕。我从大同来,当时怎么也想不到省城竟然缺煤?
      我们每人每月可免费领取16元饭票,而且学费、书费和住宿费全免,在校医务室就医不花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优越性。那时学校提倡兼学别样,注重思想教育,1973年3月22日,学校组织我们前往文水县的云周西村参观了刘胡兰陵园和展览馆,见到了烈士的母亲胡文秀。5月4日又组织了一次集体行动,到晋祠游玩,在晋祠后山还举行了班与班的爬山比赛。1974年5月3日参观了寿阳县尹灵芝烈士陵园。
      那时学校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常到工地参加劳动,从1973年6月7日至8月15日,我们班在太原火车站和砂布社工地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实习劳动,同学们被分派到瓦工组、木工组、钢筋组,在实践中我们知晓了房屋建造的过程,并锻炼了我们的身体。那年夏天我的体重才107斤,冬天就增加到了128斤。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的学制才2年,劳动和搞运动用去了4个月的时间。
      日子很快就到了1974年8月10日,我们工民建专业39班同学在学校主楼后面拍摄了这张毕业照,第四排右数第四位是本人。第二排右二至右四、左一左二是老师,中间6位是工人师傅。那时工人的地位高,到哪也是“主角”。
      1974年8月26日上午,我乘坐开往大同的370次列车离开了太原。转眼半个世纪,往事历历在目。

    王建章(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