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程洁)9月11日,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交通能源融合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此次论坛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交控集团联合主办,山西交控交科集团承办。
论坛以“交能融合畅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交通新质生产力发展、低碳建造、交能融合等内容进行演讲和交流,探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
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以“时空智能助推新质生产力”为题发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分享了“‘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介绍了“地铁地下车站双洞密贴顶管机建造技术”。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同济大学教授孙立军,分别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路衍经济高质量发展》《路面低能耗再生技术》为题作主题报告。
特写
向新而行 交能融合的山西实践
“交通与能源,犹如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翼,从来都是相伴相随、互融并进的。交通和能源行业同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产业,也是‘双碳’工作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促进能源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9月11日,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交通能源融合发展论坛上,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丙福阐述了交能融合的初衷及意义。
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
山西,地处华夏腹地,在全国交通发展大格局中,发挥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山西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全省公路累计通车里程14.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188公里,年底前即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成11632公里,将山西的壮美山河与厚重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积极打造“一干七支”民航机场网络,开通航线270条,让山西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与此同时,山西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开发应用,加大对新能源交通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与能源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交能融合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为交通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创新成果精彩纷呈
运行速度600km/h—1000km/h的高速飞车、高速公路近零碳服务区、被誉为交能融合“智慧大脑”的综合能源管控平台……9月10日,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交控集团布设的交能融合创新成果展厅亮相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与会嘉宾的目光。
展厅围绕“交能融合、畅享未来”,全方位展示了全省交通行业概况与交能融合发展现状,系统演示全路域交能融合场景,为参会者带来能源交通创新体验。
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是交能融合的“智慧大脑”,接入了智能电表及光伏电站等站点的用能、产能数据,为各场景能源管控数据分析和科学决策打好了数字底座。
在全路域能源解决方案展区,通过实景沙盘,全面展示了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站区屋顶、边坡、隧道出入口、隔离带和互通枢纽等闲置场地发展分布式光伏,为不同场景提供专属的能源解决方案。山西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长,总辐射量多,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总辐射量介于1395kWh/m—1698kWh/m2, 平均在1511kWh/m2以上。近年来,山西深入实施交通廊道光伏计划,在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高速公路服务区及物流园区等具备条件的场所,积极推进“光储充换”一体场站建设,加大光伏+等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公路+光伏”全国样板。
截至7月底,全省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达215.6兆瓦,累计并网81.87兆瓦,累计发电1.6亿千瓦时,跑出了追“光”逐日的加速度。全国首个“路堑式边坡”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太忻高速黄寨、石岭关沿线路堑边坡光伏项目,攻克复杂地质条件下广域选址、边坡光伏综合加固、边坡光伏设施大范围监测等多个技术难题,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
在低碳公路材料展区,重点展示了固废材料、UHPC、沥青、玄武岩纤维等绿色低碳材料系列产品的研发应用情况。
在智能装备开发展区,最引人注目的高速飞车,目前已经在山西大同完成全尺寸试验线(一期)建设。智能收发卡机、智能充电桩、智能PLC控制柜、隧道机器人、UPS电源等一系列创新研发系列智能化装备,以及“晋e行”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展示了我省在降低能源消耗、提升通行效率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智能网联重载货车车路协同发展试点”“重载交通山区高速公路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示范工程建设”……近几年,山西主动争取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承担了多项重要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其中,“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区汾石高速交能融合技术集成应用”列为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山西省高速公路钢材数字化加工智能建造先导应用试点”入选交通部第二批智能先导应用试点项目。
实现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突破
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持续优化,积极探索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山西在区域交能融合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山西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氢能产业链发展支持等政策,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燃料电池等五大核心环节补链强链,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加强需求引导,推动氢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应用。全省建成高纯氢产能3.1万吨/年,加氢站22座,占全国6%,现有氢燃料电池运营车辆985辆,约占全国7%。2023年,产业链实现营收502.5亿元,同比增长32.3%,初步形成了涵盖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了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的重大突破。
我省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广低能耗、低排放新能源货运车辆,着力提升交通运输装备清洁化水平。截至2023年12月,全省营运货物新能源车辆总计2516辆,其中,纯电动车2428辆、混合动力车7辆、燃料电池车81辆。朔州、临汾、长治、运城等地大力开展示范项目,如朔州市首批100台三一新能源充电重卡交付使用,运城河津市充换电零碳智慧交通项目投入运营,启源芯动力蒲县至阳城换电重卡项目布局多个换电站,长治市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动重卡车队启动运营等,打开了风驰“电”掣的崭新空间。
山西是国内率先开展甲醇汽车推广的省份之一,现有甲醇生产企业33户,具备甲醇产能768.5万吨。为支持这一新能源领域发展,我省出台了《加快推进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和全省域推广应用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全省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举措》等多项政策,支持甲醇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支持晋中市打造产研一体的国际级甲醇汽车生产基地。2023年,生产甲醇重卡2021辆,增长485.8%;实现营收6.13亿元,增长489.4%,建成甲醇加注站65座。晋中吉利2022年全国首条年产1万辆甲醇重卡生产线投产,累计推广甲醇重卡3000余辆,激荡出“醇”新出发、力争上游的奔涌之势。
交能融合,畅享未来。郭丙福表示,山西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交通与能源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在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作融合的发展态势,共同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西晚报记者 程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