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2024太原马拉松

15年 他们因太马改变 太马因他们精彩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李霈霈  制作:李慧辰

  •   山西太原,汾河两畔,一场名为“太原马拉松”的国际赛事,如同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穿越了15年的时光,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而在这场赛事的背后,有一群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参与和推动,成为这场体育盛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用美食传播太马、用镜头记录太马、用数据见证太马……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服务太马、宣传家乡。
      他用美食传播太马
      9月22日早,阎鑫站在全马赛道上。几个小时前,他刚刚卖出最后一碗羊汤,食客是来自外地的跑友。手上带着羊汤的味道、胃里存留羊汤的温度,阎鑫畅快地奔跑在迎泽大街,最终顺利完赛。
      比赛结束后,他马不停蹄赶往自己的羊汤店,很多跑友完赛后都在“等这一口”美味。
      一场马拉松赛,让位于太原并州路的洪老五羊肉汤店,彻底火了!
      比赛前一天,阎鑫在店里从上午7时忙到凌晨12时,大碗肉卖了566碗、小碗肉卖了192碗、羊杂卖了200碗,一天卖了近1000碗羊汤。“我还有一家店在迎泽西大街,离迷你跑终点很近,两家羊汤店在比赛前3天接待了来自全国的跑友5000多人,店里临时改成‘全天营业’。”
      一家羊汤店因何火爆?因为太马的举办,因为店里奖牌、参赛服、号码牌等马拉松元素,更因为老板是一名热爱跑步且拥有“百马”(100场马拉松)参赛经历的资深跑者。“跑太马喝羊汤助PB”(PB,跑步领域中常见的术语,指个人最好成绩。)是这家羊汤店的揽客秘笈,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跑友,蜂拥到这里打卡。
      阎鑫第一次跑太马,是从2014年的迷你跑开始的,完成这段并不长的奔跑后,他突然找到一种畅快而通透的感觉,唤起了曾是体育特长生的身体记忆。迷你跑之后,阎鑫直接参加全马比赛,如今他已成为圈内知名的马拉松爱好者。
      阎鑫的跑步生涯与羊汤馆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十几年在外地打拼的漂泊感,让他更想回到太原发展,他接管了家里开了30年的老字号羊汤馆,学会用5个小时慢火熬制羊汤传承老太原的味道。去兰州跑马的“美食”经历,让阎鑫很触动,他用自己对马拉松的热爱与坚持,打造了一个“太原美食+马拉松文化”的羊汤店。
      “熬羊汤就像跑马拉松,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恰当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阎鑫这样形容两者的关系——大火煮沸如同初期的训练,让人热血沸腾,而小火慢熬,则是那份对完美味道的不懈追求,如同马拉松途中的坚持与忍耐。
      在太原,羊汤是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是太原人最爱的早餐之一,美味且养生,配上烙饼或烧麦,无论冬夏从不缺食客。在阎鑫的羊汤馆里,来自各地的马拉松跑友,品尝正宗的山西羊汤,分享跑步的故事。“这些跑友是客人,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在我的店里体验山西的美食,感受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活力。”阎鑫说。
      一家羊汤馆,因2024年太原马拉松赛意外爆火,成为热门打卡点,成为连接全国跑友与太原这座城市的一座美食桥。
      他用镜头记录太马
      比赛当天早5时多,远嘉拖着装满摄影器材的行李箱,到达太原火车站。过去15年,他一直用镜头记录着这项“多巴胺”浓度爆表的热血舞台——太原马拉松。从一名普通的媒体工作者,成长为获得官方许可的专业官拍摄影师,远嘉用相机记录了太马每一次的成长与变化,同时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发展与自我的提升。
      “起点”旁边的高台,是远嘉在每一届太马的固定拍摄位置,在这个制高点,他拥有“俯瞰”人群的大视角,可以捕捉到更多精彩瞬间。巧的是,太马拍摄的“起点”,也是远嘉职业生涯的起点。
      2010年,刚毕业的远嘉踏入媒体行业,第一届太原马拉松赛就在他家门口举办,他赶到滨河体育中心现场拍摄。那时的太马,在他镜头里更像是一场“校运会”,大家高举条幅兴高采烈地奔跑,比赛现场高燃的不是成绩,而是人们的参与热情。
      尽管位置不佳、设备简陋、被拦在警戒线外,远嘉还是被这场群众集体奔跑的赛事激起了拍摄兴趣,他用一台普通数码相机记录下参赛者激动的模样和赛道的风景。此后每一届太马,远嘉从未缺席。15年来,他从马拉松赛的拍摄“小白”变为官拍摄影师,从手拿一台照相机到拖着一整套器材箱行走,身份和装备随着太马的壮大而不断升级。技术日渐成熟的远嘉也成为太马不可或缺的服务者。
      在他的镜头里,太马在15年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赛者从最初“穿什么衣服都能跑步”到如今的装备齐全、专业化甚至高科技化,这些变化,伴随着马拉松运动在太原的普及和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除了拍摄参赛者,远嘉的镜头还关注到赛事背后的城市变迁。每年太马的赛道,都会巧妙地融入城市的新地标和风景线,从早期的滨河体育中心,到长风商务区,以及红灯笼体育场,城市热门地标“加盟”太马,展示着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变化,“包括绿色环保理念的融入,还有今年迎泽大街新赛道,太马正逐步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平台。”远嘉说。
      通过镜头,他将这些变化定格,太马照片存储如今已超过一个“T”。为了更全面地记录太马的故事和城市的发展变化,远嘉成立了一个小团队,吸引志同道合的摄影爱好者加入,大家的拍摄对象覆盖到和太马有关的方方面面,更提高了赛事的拍摄效率和质量。
      今年是太马第15年,远嘉觉得格外不一样,“有一种黑悟空来了吹了口气,把身上的煤渣子吹掉一些,让全世界看到这里这有金子在发光的感觉,借着太马来山西能看一看、走一走。”太马开赛前,远嘉从西安坐高铁回太原,车上的动姐奇怪“怎么去太原的乘客这么多”,有乘客回复她:“我们去太原跑马拉松。”
      “当时突然觉得,自己的家乡可是牛气了!”远嘉说。
      他用数据见证太马
      22日,太马起点,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山西省田径协会副主席成民铎,按时到场观察赛事进展情况。15年来,他的“太马”身份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赛事评估工作负责人,到评估部副部长,再到如今的赛会仲裁,他始终与太原马拉松紧密相连。
      2010年,太原首次迎来国际马拉松赛事,成民铎作为本地体育产业研究的专家,被赋予赛后评估的重任。那时的他,对这项赛事充满了未知与期待。在赛事期间和结束后一周,他带领自己的研究生团队,深入调研,收集数据,迅速展开了全面的评估工作,从不同维度解析这场赛事对太原的影响。
      “第一届太原马拉松赛,参与者有8000人左右,对于当时赛事极少的太原,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尚显生疏,还面临着交通管制、道路疏通、运动员接待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城市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成民铎回忆马拉松赛刚落地太原时的情形,作为评估工作的负责人,他觉得肩上的担子不轻。
      首届马拉松的成功举办,为太原日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事评估工作期间,成民铎团队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为赛事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比如补给水量分配问题、赛后疏导问题等在后续赛事中得到了有效解决。
      评估工作最困难的就是数据的采集。成民铎说,以前大多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和人工统计,技术的进步为评估工作带来便利,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让数据采集和分析更加高效准确,通过手机APP等工具,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反馈。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原马拉松逐渐成长,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赛事之一,在这背后,成民铎和他的团队用数据记录下了每一个变化与进步。他们发现,赛事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以及体育人才培养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成民铎说,马拉松在举办期间社会话题都是向上的,大家对赛事充满期待和认可,这种正能量的传播,不仅提升了太原的城市形象,也激发了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在成民铎看来,评估工作不仅仅是对赛事组织效率的考量,更是对城市影响力的深刻剖析。“太原马拉松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现。我们要通过丰富赛事的文化元素和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太原特色的马拉松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太原城市的魅力。”成民铎说。
      15年后的今天,回望太马,成民铎仍能想起自己在第一届赛后评估会上说的那句话——没有赛事的城市是很寂寞的!

    山西晚报记者 李霈霈

      1.远嘉(上右)在高处拍摄太马。
      2.阎鑫在羊汤店。
      3.成民铎在太马比赛现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0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