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运城第四站

黄汾果海 乐善万荣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张舒敏

  •   外交鼻祖张仪雄辩诸侯、以“横”破“纵”;汉武大帝楼船辞赋“秋风起兮白云飞”尽抒胸臆;旷世奇才王勃登高抒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名句,明代廉吏理学大家薛瑄刚正不阿、留照汗青……万荣,宛如一部神秘而厚重的史书,这些人文传奇,都发生于这片土地上。
      如今的万荣,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更有独占鳌头的现代农业、异军突起的新型工业、宜居宜业的美丽城乡。这个黄河与汾河交汇之地,四季鲜果不断茬,无愧于“北方的水果博览园”之称。当地政府的“藏富于民”之举,更是让这里万象争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断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名片1 后土祠

      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处,有一座祠庙临黄河而建,它正是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史称汾阴后土祠。这座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祠庙,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

      中华祖祠 后土文化源远流长

      万荣,最为久远深厚的文化当数后土文化,这亦是来自远古的华夏民族农耕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
      据载,早在4000多年前,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发现了脽上(指汾阴脽,即如今的万荣所在地)这块水中方地,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从而成就了“皇天后土”之说。二帝三王岁举,在此开创了华夏两千四百多年远古祀地的历史。
      从汉武帝刘彻到唐玄宗李隆基,再到宋真宗赵恒,诸多帝王心怀对天地的敬畏,纷纷将目光投向万荣这片土地。资料显示,历史上先后有9位皇帝24次在万荣后土祠祭祀。尤其是宋朝更是将祠扩建至990亩八进数十处的宏伟建筑群,史有“规模壮丽,同于王室”“海内之冠”之称。梁思成称其留存的廟貌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祠庙格致,为北京故宫建设提供了成熟的借鉴。明在北京建地坛后,祭祀转为民间活动,至今将近六百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两次泛滥,冲垮脽上,两次迁建的后土祠亦沦于河。据悉,现在的后土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第三次重建的。
      后土祠东依峨嵋岭,西临汾黄岸,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5米,占地33亩,远观颇有气势。走进后土祠,坤道、山门、品字戏台、献殿、正殿、秋风楼一字排开。其木雕、石刻、铁艺、琉璃、陶艺、壁画,无不体现着清代精湛、细腻、逼真、多姿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汾阴二圣配飨铭和代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品”字戏台,全国罕见。“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据史书记载,仅汉武帝一生中就有6次到万荣后土祠亲祀。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祠时,正值晚秋,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秋风辞》。位于后土祠正殿后的秋风楼,正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楼高32.6米,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全楼斗拱密布,结构精美古朴,造型美观大方,在其下方,张仪古道横穿而过,令人惊叹。
      为了展示深厚的中华后土文化,如今,位于后土祠景区东侧的后土文化展馆布展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项目作为县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占地面积445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资1300余万元。展馆以后土文化为主线,依托中华后土文化研究成果,分何谓后土、后土崇拜、后土祭祀、何以脽上、天下后土、后土民俗和万象争荣等7个板块布展。建成后,将为游客系统了解古朴厚重的后土文化提供现代化场所。

      名片2 李家大院

      一段凝重浪漫的晋商史话,一朵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一个信义兼济的慈善世家——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一座距今有着近二百年历史的李家大院,以一种宠辱不惊、磅礴恢宏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根植于其整个家族的“以善为魂,以善兴家”的德善文化,更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史。

      晋商大院 德善文化声名远播

      在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晋商大院——李家大院。大院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大院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建筑精致,雕刻绝伦,同时又带有徽式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两大建筑特色。另因阎景村李氏第十五代、后成为李家西院院主的李道行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大院中的部分院落为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使李家大院又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点。
      这种多样性的建筑风格,创造的是和谐,辉映的是文化,展示的是从古老走向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俯瞰全貌,传统四合院藏风聚气,精致大宅门接地通天;徽式建筑错落有致,欧式风格造型挺秀,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晋南民居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堪称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走进李家大院正门,穿过“善”道,经过拴马桩,一字排开的3块雕有数种吉祥图案的影壁精致夺目,影壁旁便是李家的功德堂。功德堂两侧一副“守东平王格言不外为善二字,遵司马公遗训只在积德一端”的楹联,低调陈述着李家人一直恪守的“以善治家”之道。
      继续前行,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目不睱接的善联善匾,山湖辉映的江南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晋人之善,李家堪称众人典范;晋地之美,李家大院堪称晋商大院中的精粹。李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民间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李氏家族乐善好施,辛勤劳作,耕读传家,以农为本,以商贾兴,后由商入工,创办实业,演绎了一段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从清末到民国,李氏家族三代十位当家人百年行善,辈辈相继;赈灾救荒,不吝家财;急公好义,倾心公益;扶危济困,和睦乡邻,在民国十七年、十八年连续大旱中,李家舍粥赈灾,原则是“筷子立于粥碗中不倒”。如今仍立于李家大院一角的看家护院楼,又被人们称为“放赈楼”,这里当年除了承担看护村庄平安的功能,也是李家鸣钟为号,召集灾民施粥的地方。李家施粥时,附近村民自带碗筷,一日三餐不限量,吃饱为止。
      如今的李家大院,不只是一个晋商大院,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教材”和博物馆。

      名片3 东岳庙

      在万荣县城西大街,隐匿着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古建筑群——东岳庙,又名泰山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建筑主体飞云楼,以巧夺天工的木作技艺,成为万荣县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应县木塔齐名,被称为“南楼北塔”。

      木楼飞云 古建尽显中式美学

      东岳庙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沿袭了中国宫廷的建筑特征,坐北向南,东西宽75.1米,南北长210米,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庙内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有山门、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等建筑。其中的飞云楼,正是东岳庙内的精华所在。
      关于东岳庙的创建年代,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万邑县治北十五里许有镇,曰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唐贞观元年分邑置郡,既有此庙。”据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师平叛,曾在张瓮、解店、古城3地驻兵平叛以后在3处驻地修建乐楼、庙宇以炫耀武功。如今,张瓮乐楼早已毁于战火,惟有解店楼得以保留,而解店楼正是现在的飞云楼。元、明、清历代都曾予重修飞云楼,基本维持原来的形制,如今遗存的楼体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形制。
      这座通体纯木结构、高达23.19米的木楼,楼身斗拱密布,是国内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
      走到东岳庙外,高耸的山门之上,飞云楼露出顶端,乍一看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耸入云、巍峨壮观。进入东岳庙,过山门,主建筑飞云楼没有任何遮挡就迎面矗立于眼前,让人毫无防备。自楼下四周仰望,楼体更显高大巍峨、古朴精巧,底层木柱林立,四周斗拱密布、檐角飞翘,层层叠叠似云朵簇拥,似鲜花盛开,又如灵鸟展翅欲飞,灵动而壮美。楼角均以琉璃武将为装饰,楼顶飞檐覆盖了黄、绿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清风徐来,悬挂在檐角的风铃叮铃作响,清脆悦耳。
      据悉,飞云楼中央四根高15.45米的通天柱直达顶层,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状,三层四层出檐,全楼设了形式多样的斗拱23种共计345组,这些斗拱不仅起到支撑作用,还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和稳定性。与应县木塔一样,飞云楼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完全依靠榫卯结构来支撑整个建筑,这在国内楼阁式建筑中实属罕见。
      这座木楼,每一根木柱,每一块榫卯,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可以说,这座楼,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艺术的殿堂。
      为了激发旅游新活力,万荣县从弘扬传统文化入手,从2023年起,开始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的东岳庙会。与此同时,东岳庙景区突出飞云楼的核心吸引力,创新开发旅游爆款产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门票销售、导览服务、景区维护、安全保卫、旅游商店、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旅游服务体系。2024年春节,东岳庙景区共接待游客达4万余人次,经营收入约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1%以上;五一期间成功举办了东岳庙第二届民俗庙会,共接待游客达3万余人次,经营收入约6.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以上。

      名片4 美丽乡村

      万荣的乡村,曾经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大小巷道,现在变成了大游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生态宜居、生机盎然,绿色早已变成万荣的发展底色。硬化的道路、新装的管网、整齐的绿地、明亮的路灯……这样的现代化生活场景,如今在万荣的各个村庄随处可见。

      提“质”增“颜” 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万荣,最美的风景在乡村。
      早在2016年,万荣县美丽乡村建设开启首次竞演。经过公开答辩,综合评估,县委县政府精选13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村,正式拉开万荣美丽乡村建设的帷幕。自此,万荣县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完善了医疗、卫生、养老、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党务、村务、服务、商务、医务、小广场、晒粮场、大会场、运动场“五务四场”等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数字智治、生态文明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等乡村治理重点。8年间,万荣不换赛道、不偏靶心,累计财政投入10.2亿元,群众自发改厕、改电、改水、改气投入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6亿元,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全县207个行政村普惠性地实现了“美丽蝶变”。
      在万荣县高村乡乌停村,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座玻璃外墙、设计前卫的建筑。这里,正是高村乡乌停村乡邻中心。在这里,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健身房、会议室、代办中心一应俱全,完全可以满足村民在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
      像乌停村这样功能齐全的活动中心,其实是万荣县所有美丽乡村的标配。全县的每一个村庄,在建好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当地会同步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标准化提升,更注重村民文化生活和精神素养的提升。在当地政府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谋事干事、热心公益的群众越来越多,让路让院“零纠纷”,拆违治乱“零矛盾”,自发组建管护队,人人争当“清洁兵”,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城市乡村“没两样”的美丽传奇。
      为帮助当地村民提升生活品质,万荣用产业发力,让美丽乡村更有底气。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万荣将美丽乡村打造成集体经济的“领头雁”——发展了农机专业合作社、香菇大棚、小米车间、药茶加工等各类实体经济项目45个,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农业开发区建设为牵引,规范提升200个新型经营主体,美丽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涌现出贾村苹果主题公园、周王村油桃市场、南景村桃花节等“一村一品”,打造出一批“特、优”农业“先行村”。
      与此同时,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孤峰山环山旅游路为依托,串点连线高标准建设沿黄50个美丽乡村,通过推动文旅融合,构建休闲农业循环圈,打造出一批文旅融合“打卡地”,让农村变景点,农民靠风景挣钱。在周王村,油桃市场年均创收超10万元;在南景村,桃花节7天吸引游客十余万人次,带动周边8个乡镇创收17万元;贾村苹果主题乐园,助力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以上,农业逐渐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亦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如今,随着乡村“气质颜值”和百姓“幸福指数”的双提升,万荣正在崛起。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23期

    • 第2024-09-20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