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娱体

“厚土与诗意——对话陈凯歌”活动举行

带领观众重返大师初露锋芒年代

  •   山西晚报讯(记者 胡钰)9月24日晚,陈凯歌导演电影《黄土地》(修复版)四十周年致敬放映在平遥电影宫小城之春影厅举行。借由陈凯歌导演这部经典之作,电影展带领我们一同将目光重新落回土地,拾起对于“土地”这一人类共同母题的回顾与反思。而电影放映前,一场题为“厚土与诗意——对话陈凯歌”的活动率先邀请观众重返大师初露锋芒的年代。
      活动由平遥国际电影展创始人贾樟柯导演主持,邀请《黄土地》导演陈凯歌、男主演王学圻,时隔四十年,再次回顾影片的创作和拍摄过程,引发观众共鸣。
      贾樟柯评价,当年《黄土地》的犀利表达和电影美学,让世界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突然有这么一部来自于中国内地的电影,有那么崭新的电影语言,不仅震惊了华语电影界、评论界,也让世界震惊,让它成为中国电影里程碑开山之作。”
      从《黄土地》的诞生缘起和创作理念谈起,陈凯歌导演回忆,在过去物质尚未丰沛的年代,人们对于艺术会更加饥渴,“所以我在电影学院导演系念书的时候,就特别想能够艺术地去表现脑子中所想象的一切。”
      彼时,一场对于中国电影有着深远影响的运动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导演在思考如何让中国电影真正成为视觉化的艺术,于是摸索着在剧本中减少对话,而是专注于镜头语言和动作去呈现一切。
      《黄土地》的片名来自陈凯歌当年在拍摄地采风时的所感所悟。“我们都说‘黄河在咆哮’,但是我们见到最初的黄河是非常平静的,那种博大的宽广的感觉,对我们有很深的刺激。然后再看到那儿可以说是很贫穷的人,他们的活力,他们的生命力仍然十分强大,在与环境的对抗中,你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当年,虽然拍摄条件艰苦,但主创团队年轻的心中充斥着纯粹的热情,在兴趣的驱使下自由地表达与探索。在这样的拍摄氛围中,陈凯歌表示找到了自己心中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到这千沟万壑。”
      男主演王学圻也回忆了《黄土地》拍摄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导演陈凯歌的温柔与真诚:“拍完之后我走下山很不高兴,电影太苦,但我马上就看见陈凯歌导演在第一镜之后和每个人握手,看见我过来,他跑着过来说,学圻谢谢你。”同时,王学圻还分享了自己记忆里艰苦却充满生命力的片场:“最后翠巧驾船要走戴的头巾,其实是凯歌导演洗脸巾——那时没有别的合适的,非常艰苦。”这个细节让四十年的时间折叠,仿佛昨日。
      面对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的青年电影人,陈凯歌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影学习的看法:多看,直接与电影对话。“搞电影创作的人,必须不失赤子之心,”他说。“总而言之,每一次坐到年轻学子面前的时候,我都想说,我既不是大师,也不是老师。你们才是你们自己的老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6期

    • 第2024-09-25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23期

    • 第2024-09-20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