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假期,吕梁岚县王家村的村民沉浸在一片土豆丰收的喜悦中,他们穿梭在田间,熟练地翻起一垄垄肥沃的土地,一颗颗饱满圆润的土豆破土而出。在中国科协的精准帮扶下,这些土豆将被销往全国各地。
中国科协驻王家村第一书记刘宇洋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2022年以来,在中国科协的精准帮扶下,王家村立足岚县“土豆花风景名胜区”资源禀赋,结合县委、县政府“一村一品一主体”的马铃薯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思路,强化专家咨询指导与资源引入,通过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乡村振兴新路子。
科技添翼助力土豆增产增收
王家村曾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埋头种出的土豆产量不高,更卖不上好价钱。2022年,中国科协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西瑶教授赴岚县指导调研,创新性地将其在“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的科研经历与当下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难题进行有机结合,围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与马铃薯种植大户进行座谈,并赴“岚县马铃薯科技小院”依托单位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开展技术服务,提出了引进、选育马铃薯新品种等方面的建议。2023年5月,王西瑶团队再次来到王家村,引进了十多个彩色马铃薯品种,并对王家村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随着新品种的引进,2023年9月27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霍利光专家团队在王家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进行测产,晋薯16号亩均产量为5143.5公斤,刷新了岚县地区马铃薯亩产新纪录。
王家村党支部书记刘兴文说,以前村里主要种植晋薯16号、青薯9号等品种,沿袭传统的马铃薯平地覆膜打孔种植技术,亩均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通过中国科协引入马铃薯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马铃薯提质增效高产技术、马铃薯杀青增值减损技术三项技术进行试验推广,并且在关键生产经营节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打通了先进科技从实验室到田间、从专家到农民的链条后,村里的亩均产量均超3000公斤。
产量上来了,销往哪里,也成为种植户的心头大事。为此,中国科协驻村干部联动中国科协e服小科等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发动科协工会等方面力量,组织干部职工购买、宣传助农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县域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王家村“土豆花开特优产品”,充分发挥岚县“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品牌效应,联系省内外企业点对点订单式采买,助力王家村拓宽消费市场,打通线上销售链。
“今年,我们依托旅游文化月,以箱装每斤2元和袋装每斤1.6元的价格,与旅行社合作,帮村民销售了近3000斤土豆。”刘宇洋说。
文旅铸魂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让种植户科学种植,中国科协邀请专家走进王家村,举办了马铃薯的重要病虫害及其综合治理、中后期水肥管理、高效生产技术、主食化加工技术等系列科普讲座。有了专家“把脉”,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困惑,又为王家村马铃薯产业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信心。
从2022年起,中国科协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让王家村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精彩的不只是文化活动中的节目,更是这些年村里发生的变化。”63岁的村民王谋兰说,王家村每年举办的活动她都没有错过。今年更是和姐妹组团一起排练起了舞蹈,还登台进行了表演。在活动里,王谋兰感觉到的是村里的新气象,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依托每年“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中国科协为王家村打造了“土豆宇宙”科普田、科普文化墙、科普活动广场、特色文创产品,丰富了景区内涵底蕴。2023年,王家村成功入选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在今年8月的王家村土豆花景区内,众多游客更是走进田间地头,认识传统农耕工具、了解土豆的种植、参与马铃薯发电实验、体验用土豆点亮灯泡的神奇过程……
采访中,刘宇洋表示,在他们的精准帮扶下,2022年,王家村开展了“走近科技‘薯’你精彩”系列活动,首次将科普与“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联系起来;2023年,王家村引入全国各地马铃薯品种打造“土豆宇宙”特色科普田,首次有了高质量的农文旅科普阵地;今年王家村更是面向游客、小朋友围绕马铃薯和农耕文化定制了科普教育游,首次实现了科普变现。“可以说,连续三年,三个首次,体现了王家村马铃薯产业的创新与延伸。”刘宇洋说。
“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国科协、省市科协以及各方力量的支持下,持续丰富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在育民、惠民、富民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刘兴文说,现在的王家村,早已旧貌焕新颜,走上了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通讯员 王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