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10月8日起,晋中市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场所进行优化整合,公共服务类事项办理窗口集中在晋中市民之家,全部窗口正式运行。这件事是山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一个生动写照。不光是公共服务类领域,在推动高品质生态环境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等不同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面貌,越来越多出现在人民群众身边。
晋中
昔日“跑断腿”
如今“一次办零跑腿”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更好地方便服务群众,晋中市对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场所进行优化整合,将晋中市民之家审批类事项和榆次区政务服务中心审批类事项办理窗口搬迁至晋中市城市规划馆一层西区,公共服务类事项办理窗口集中在晋中市民之家,全部窗口于10月8日起正式运行。
市民之家是晋中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培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是服务人民群众及广大经营主体的形象窗口。提及在市民之家“无差别综合窗口”办事的经历,山西奈斯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闫奎兆直呼“真是太方便了”。
闫奎兆介绍,公司之前申领船舶所有权证书、船舶国籍证书、内河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等8个证件,只能到交通运输科一个窗口办理,往往需要排队等待。但来到“无差别综合窗口”,不仅节约了排队等待时间,更让企业感受到了更高效的政务服务,“一下就办好了8个证件”。
闫奎兆的经历,正是晋中市营商环境局全面启动“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带来的变化。
晋中市营商环境局副局长郑彦博介绍,改革前,大厅窗口可办事项单一,导致忙闲不均,群众排队等待时间长,群众办事来回跑。为了让办事群众真正体验到“只进一扇门、一个窗口办、最多跑一次”的高效政务服务,市营商环境局进一步优化资源,推行收办分离,形成一窗受理、后台分工办理、信息属地共享工作模式,并于7月1日正式运行“无差别综合窗口”。“从‘专业窗口’变为‘无差别综合窗口’,简单理解就是政务人员从‘专科医生’变为了‘全科医生’。”郑彦博介绍,“无差别综合窗口”目前首批纳入的事项有25项,至今已完成有效受理121件、证件核发71件。下一步,窗口还将扩大办理事项范围,真正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所有窗口都能办。
晋中鲲鹏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是晋中市的一家老牌企业,前段时间通过“晋心办·暖企驿站”咨询企业分立(分立成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需要如何办理。因涉及分立公示、企业设立、企业变更等,企业情形相对复杂。政务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对接市场准入科,委派专业人员对该企业情形进行“套餐式”指导和“一对一管家式”服务。在公示期满当天办理完企业设立及变更相关手续,并颁发了营业执照,确保了企业合法有序运营。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晋中市营商环境局政务中心统计分析部部长陈晓霞表示,“创优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推出‘晋心办·暖企驿站’就是希望企业在晋中不仅能放心落地,而且能长期定居、安心生活。”
针对老牌诚信企业和新办企业,晋中市营商环境局推出了重大项目服务“私定”,根据办理事项关联情况可上门服务、帮办代办、预约专家指导、一套资料等套餐服务,这让企业真正感受到了“在家一般的体贴和暖心”。
政务服务的“全科化”转型,让办事群众和企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让昔日的“跑断腿”变为如今的“一次办零跑腿”,其背后是当地行政效能的全面提升和为民情怀的深厚积淀。如今在晋中,从“无差别综合窗口”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再到“晋心办·暖企驿站”,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击中了企业和群众的“痛点”,展现了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心与智慧。
晋中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是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鲜明标志。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征程中,晋中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以环境之‘优’谋发展之‘进’”的深刻内涵,向着更高质量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史俊杰
长治
潞州:逐“绿”而行向“新”发力 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近年来,长治市潞州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逐绿前行,向新发力,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鲜明的生态底色,让潞州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中心区迈进。
在长治首钢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数百吨的生活垃圾经过分类后分别投入垃圾焚烧炉,烟气通过净化系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进行有序排放,焚烧炉的热量通过余热锅炉和发电机组用来进行发电。2019年,长治首钢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年底点火投运,2020年初并网发电。到目前已实现了年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发电量约1.2亿度,相比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相对较小,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我们还同步采用最新的焚烧发电技术,更新了烟气排放处理设备,并在监控大屏进行实时监控。”长治首钢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靳军说,现在公司各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指标都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开启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新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潞州区以实际行动让多处传统产业逐“绿”而行,向“新”发力,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以高质量推动潞州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这些变化背后,是潞州区对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部署和政策引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未来,随着绿色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人心,为打造美丽潞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擦亮”蓝天,潞州的脚步从未停止。潞州区坚持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五管齐下”,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升级改造、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扬尘治理,全区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在首钢长钢炼钢厂钢渣生产线,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声,钢渣就实现了“固废”到“资源”的变身。“我们本着打造一流环保型生产线原则,建设了钢渣生产线,绿化面积达到40%,真正做到花园式工厂。”首钢长钢炼钢厂钢渣生产线组长李兴国说。目前,全线已配套5套除尘式布袋、6套TSP扬尘监测仪,同时还有一座3000立方米的储存尾渣棚,自行设计1套喷淋降尘设施,真正做到了从生产到装车的全过程的环保管控,尾渣年产量约20万吨。
潞州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深秋时节,占地面积约450亩的北寨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单元格内黄花鸢尾、菖蒲、香蒲、芦苇等水生植物随风摇曳,将抽送上来的河水通过其根系吸收水中有害污染物,净化后再控流排入河段,完成水质净化。“北寨人工湿地采用先进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核心工艺,分为东、西两块净水区域。水经西区60个、东区122个生态净化潜流单元滞留净水后,汇流至人工生态表面流缓冲水压减缓流速,表面流还可以作为人工湖景观观赏。”浊漳河南源北寨人工湿地文员牛倩楠介绍,经过人工湿地处理后流出的水水质能达到IV类水标准。“主动作为补短板,积极施策强弱项。我们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紧盯环境指标、重点企业深度治理、清洁运输改造、生态环境安全,全面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长治市生态环境局潞州分局党组成员杨红卫说。
时代有新篇,山河鸣回响,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潞州区东山西水,揽胜太行风光,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推进,打造了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和人居环境体系,潞州这颗镶嵌在上党大地的明珠愈加熠熠生辉。
垃圾接收、运输储存、燃烧发电……这一串串重复动作,是长治首钢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发电项目的规范流程,它有效破解了“垃圾围城”困局,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潞州区,长治首钢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垃圾发电项目仅仅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冰山一角。许多传统产业都正在向“绿”而行,首钢长钢炼钢厂钢渣生产线采用封闭式热焖、一级破碎、三级筛分、三级磁选、双棒磨精选生产工艺,实现了钢渣生产不出厂、不落地。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潞州对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部署和政策引导,是潞州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的积极探索,是推动潞州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路径。北寨人工湿地的建设,就是落实环保政策的一个缩影,在改善水质、生态修复、气候调节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随着绿色技术不断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人心,为打造美丽潞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郭婷婷
忻州
偏关红门口地下长城成热门打卡地
对于长城,你印象如何?你见过地下长城吗?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忻州偏关县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迎来了客流高峰,游客们纷纷涌入这一神秘而古老的地下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位于偏关县水泉镇水泉村,以其独特的战备地道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与此同时,水泉村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10月16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水泉村,与广大游客一起实地“打卡”红门口地下长城。
领略战争的真实与智慧
“把长城建到地底下,还是第一次见,感觉很特别。”从北京来偏关旅游的刘先生说,“下地道走了一圈,感觉就像小时候看的《地道战》,上下通联路路相通,设有小掩体、医疗室、弹药库等,还有很多铁门,战时可封堵烟气水罐、敌人追击堵截等,充满了智慧。”
水泉村古称水泉营,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年,也就是1466年,是长城洪门口的驻军堡。洪门口是长城要塞,水泉营是镇守洪门口的游击将军府,号称“三关前哨”。在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水泉营因为地处长城沿线,距离内蒙古很近,就被列为北京军区长城沿线战斗村之一,为响应“深挖洞、广积粮”号召,明代地上长城被搬到地下,成为现存全国规模最大的战备地道。
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由红门口遗址、水泉营古堡、战备地道三部分组成。其中,战备地道总长度约4500米,现已保护修缮并对外开放的部分达到了1650米。游客们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战争的真实与智慧,也可以感受到现代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偏关县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旅游产品供给,2022年投资2983万元实施了红门口地下长城4A级景区创建项目,并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县旅游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今年国庆期间,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接待游客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其中不乏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团队和自驾游爱好者。游客们纷纷表示,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的神秘与壮丽令人震撼,是一次难忘的旅游体验。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红门口名声在外,不仅仅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还在于其是重要的边贸互市口岸。这里曾是明蒙互市的场所,称为“红门市”,是明朝与蒙古地方政权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偏关县委、县政府引入第三方运营商——山西红门口旅游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实施市场化托管运营,以“绿色文旅”推动乡村振兴。
依托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的资源禀赋,山西红门口旅游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对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进行提升改造,并推出低空飞行、挠羊大赛、开城迎宾仪式、红门互市集市、非遗展示、骑马观长城、大型情景剧“红门往事”等新业态,不断拓展旅游新场景,提升景区竞争力。
10月2日,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摔跤挠羊对抗赛,吸引了来自内蒙古、忻州忻府区及红门口的三支代表队参加。比赛现场,选手们脚踏黄河岸边的土地,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角逐。跤手们用力量和技巧诠释着这项古老运动的魅力,观众们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这场摔跤比赛再次将蒙汉两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发挥第三方运营商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开发景区潜力,提高景区运营水平,拓展景区运营市场,提高景区服务质量及运营效率,激发景区新活力,持续擦亮‘诗意慢生活、北方桃花源’的偏关旅游金字招牌,奋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偏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在客流量增长的同时,偏关县水泉村深入实施“三绿”发展战略,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绿色农业方面,培育了三眼井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特优”战略,打造了“梁作”小米、偏关羊肉、红门口胡油、糜米月饼等地方农业品牌。
在绿色文旅方面,推出了地方小戏“庆丰收扭秧歌”“欢迎锣鼓”民俗歌舞、“明代打夯修长城歌”等10余项文化产品,投资1000万元的水泉堡人文历史元宇宙项目已签订合作协议,再现晋商源起地红门互市昔日的繁华。
依托山西红门口旅游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发“水泉堡”黄酒,建立企业+农户合作机制,吸引农户通过务工和销售农副产品参与经营,并探索建立村民“爱心善举积分制”,调动村民参与景区管理运营的积极性,推动景村融合发展,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国庆期间,偏关县2024年首届“水泉堡黄酒杯”踢鼓子秧歌邀请赛举行。来自朔州、五寨、神池及偏关等地的9支秧歌队伍齐聚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展开一场文化与艺术的较量,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蓬勃动力。
以农为基、以文为媒、以旅为引,水泉村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提高了红门口地下长城景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更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山西晚报记者 郭小强 通讯员 郝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