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山西发布

“推动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以民为本 全力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10月22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省民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主动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的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山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持续加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投入,逐年提高保障标准,3年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169.9亿元,全省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52元和539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10750元和9798元,共保障全省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97.7万人。
  逐年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机构集中养育的达到每人每月1975元,社会散居养育每人每月1320元。同时,夯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主任队伍等基层基础,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强化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着力提升关爱服务质量。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惠及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73.84万人。
  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加强动态监测。采取依申请救助和主动发现相结合的方式,除畅通低收入人口自主申报渠道外,充分发挥部门“大数据比对”和基层工作人员“铁脚板摸排”作用,及时、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将其纳入动态监测体系。二是做好分层分类。按照困难程度将低收入人口划分为不同圈层,分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及其他困难人员三个圈层。同时,将救助帮扶政策分为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和急难社会救助,给予不同类型低收入人口差异化救助帮扶。三是确保应救尽救。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大救助格局。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低收入人口后,实行“一门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帮扶、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建立“一户(人)一条救助链”。救助帮扶措施涵盖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服务类社会救助、慈善帮扶和其他救助帮扶六个方面。目前,全省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的有132.1万人。
  下一步,山西省民政厅将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和工作落实力度,充分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精准认定救助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确保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持续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在养老事业和产业方面,山西省民政厅认真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布实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完善并推动落实多项扶持政策,培育本土养老品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养老服务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省政府连续五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民生实事,今年新建50个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改造100个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3000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施4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全省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高龄津贴实现普惠性发放,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实现全覆盖。
  山西省立足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养老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政策赋能,省级层面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省人大审议通过《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持续发展社区养老,省政府连续五年将社区养老幸福工程列入民生实事,今年新建改造城镇社区养老工程和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稳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覆盖面。持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目前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势头强劲。持续扶持农村养老,利用农村闲置资源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创造了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持续培育养老品牌,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一批本土养老服务品牌快速成长。持续实施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6.8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今年省政府将4万户改造任务列入民生实事,已提前完成目标任务。持续抓好人才培育,出台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业,推动养老服务人才“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在提升地名标准化水平方面,山西省民政厅持续推进地名规范管理,完善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地名标准化水平。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开展地名文化遗产和红色地名认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地名文化,讲好山西地名故事。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信息库,规范地名备案公告程序,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推动地名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全面提升地名公共服务能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对地名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乡村著名行动”启动一年来,山西省针对各地不同情况,指导部分县试点先行、探索经验,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推动整体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规范命名乡村地名,设置乡村地名标志和楼门牌,解决“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等问题,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挖掘优秀地名文化,建立《地名保护名录》,保护历史文化地名等,命名具有时代风貌的“新地名”,开展多种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入网”,引导乡村百姓上传信息,便利群众出行导航等,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助力农民致富,加强地名与农村电商等融合,打造带有地名标志的农产品,设置“二维码”智能标志牌,让地名服务利民更便民。
  在持续深化殡葬改革方面,山西省民政厅加快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规范运营管理,保障“逝有所安”。同时,积极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加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今年以来,全省共有38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直接投入资金超1.6亿元。300余家社会组织在养老、教育、特殊群体服务等领域承接344个基层公共服务项目。
  山西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山西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和监督管理制度,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持续为企业减负,创优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社会、群众、行业的积极作用。目前,全省各类社会组织达到19693家,其中行业协会商会2402家。
  社会组织助力经济发展,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推动全省行业协会商会按照“十个一批”的工作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联系政府、企业、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行业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持续引导动员社会组织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特长优势,与当地产业搞好对接,积极在产业投资或相关项目建设、乡村教育、文化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今年以来,全省共有38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直接投入资金超1.6亿元。
  社会组织推动交流合作,开展了“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走进山西”系列对接活动,组织太原、运城、晋城、大同、朔州等地,与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中药协会等20余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进行“一对一”合作对接,初步达成22项合作意向及成果。在对接活动的推动下,中国中药协会和陵川县政府在陵川县成功举办全国首届连翘产业大会。
  社会组织服务基层社会治理,通过年报、培训、评估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社会治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基层公共服务项目。今年以来,300余家社会组织在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养老、教育、儿童青少年服务、特殊群体服务、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社会救助等领域承接344个基层公共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达到了64872家,成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省民政厅不断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出台了《山西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完善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设立山西慈善奖,表彰先进典型,展示慈善成果,营造了良好的慈善事业发展氛围。引导各类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有序参与抢险救灾、脱贫攻坚、助医助学等公益事业,彰显了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21期

  • 第2024-10-18期

  • 第2024-10-17期

  • 第2024-10-16期

  • 第2024-10-15期

  • 第2024-10-14期

  • 第2024-10-11期

  • 第2024-10-10期

  • 第2024-10-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