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山西省文化名家工作室巡礼

贾菊兰工作室:至臻追求,蒲剧艺术焕发新活力

  •   人物简介
      贾菊兰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现任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院(校)长,运城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州梆子”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
      主演的剧目有:蒲剧《打神告庙》《打金枝》《陈三两》《青丝恨》《枣儿谣》《卫夫人》,蒲剧现代戏《中条山上党旗红》,蒲剧电影《枣儿谣》,蒲剧戏歌《中华》《河东颂》《咏梅》《这里风景独好》等。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尊重传统 焕发新生
      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蒲剧艺术研究室编剧胡孟说:“在贾菊兰工作室,我作为青年编剧,深切地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魅力与挑战。”
      在工作室,胡孟不仅是文字的编织者,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传递者。在贾老师的带领下,他学会了如何在尊重传统蒲剧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让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工作室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激情与灵感,他为自己能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在这里,胡孟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编剧技艺,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发光发热,为蒲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艺路上,她是一心向艺的虔诚学者;领奖台上,她是山西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得者;改革路上,她是勇于担当的开路先锋。她就是蒲剧名家贾菊兰。
      一心向戏 学艺路上精益求精
      1989年,12岁的贾菊兰进入新绛戏校学习。在那里,她遇见了恩师筱兰香。
      筱兰香本名田郁文,是一位男旦,唱功了得、身段也特别漂亮。对于这位年龄可以做自己孙女的“关门弟子”,筱兰香十分尽心尽力。那时候,月亮和太阳就是他们的练功镜。筱兰香就着日光和月光照射下的影子,一遍遍教着贾菊兰练身段。
      5年后,贾菊兰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新绛县蒲剧团,很快成为台柱子。这期间,她又幸运地遇到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老师,犹如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1997年2月,贾菊兰以《打神告庙》一剧参加了运城地区戏剧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两年后,顺利进入向往已久的艺术圣殿——运城地区蒲剧团。
      这是一个实力非凡的剧团,仅“ 梅花奖 ”获得者就有三位,还有四位头上戴着山西省戏剧“杏花奖”的荣誉。
      贾菊兰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用功了。1999年的一天,她在看一档关于陈三两的电视节目。当听到陈三两会双手梅花书写时,突发奇想:自己能不能把这个技能搬上舞台?
      想到就立即兑现。“我这个比较笨拙,接受能力特别慢,过程可以说无比煎熬。”贾菊兰没有放弃,她一遍遍告诫自己,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天必须坚持练习八九个小时。右手练好了,她又练左手,为此坚持用左手写了好几年日记。那几年,她系统练习了柳公权、王羲之、赵孟頫等名家的法帖,得到许多专家的首肯。多年苦练,练就了正写、反写、双笔书写的技能。
      舞台上,有一出戏叫《画梅》,有了较深书法功底的贾菊兰又开始拜师学习绘画,就从画梅开始。此后再演《画梅》,除了韵味浓郁、原汁原味的成套蒲剧板式,还可以双手挥毫,行云流水般画出一幅鲜活灵动的“寒梅”。
      贾菊兰说,当初不管是苦练水袖、书法还是绘画,都是因为自己嗓子不好。她天生嗓音细、小,于是就想着通过别的技艺弥补。然而每每听到人们夸“贾菊兰水袖功夫真好”、“书法真棒”时,她不但骄傲不起来,反而觉得有伤自尊。她甚至有种感觉,夸她这些方面好,言外之意就是在批评她唱功不好。
      于是她下了狠心,把唱功赶上去。那时候,贾菊兰参演的每一部戏的每一句词,都由师父武俊英帮她顺唱腔。为了记住武俊英教唱的内容,贾菊兰随身带着录音机,实时录音、随时拿出来听。遇到武俊英唱过相同谱子的,她就照猫画虎地学。2009年又专门找到山西民歌的领军人物陕军,练习科学发声。她的执着坚持,换来唱功的突飞猛进。
      不懈努力
      夺“梅”路上不言放弃
      20世纪90年代的运城市蒲剧团人才济济、群英荟萃。想要在一众演员中脱颖而出,贾菊兰能做的就是多参加大赛、不断磨砺自己。年轻的贾菊兰,带着蒲剧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国各地舞台上。她说,除了热爱舞台,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弘扬蒲剧。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也是每个青年戏曲演员追求的最高目标。贾菊兰的参评剧目是全新打造的《青丝恨》,由《打神告庙》改编。贾菊兰为了表演创新与出彩,与剧组商量后将唱腔、表演与道具都增加了难度。有一个动作,是贾菊兰飞身跃上75厘米高的鼎进行“打神”。7月份的一天,她像以往一样飞身上炉时,左腿用力过猛,“咯嘣”一声响后痛苦地倒在排练厅。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左腿膝盖半月板破碎,必须立即治疗与静养。
      面对贾菊兰的伤情,家人、剧组一致劝她:夺梅机会还有,治疗身体当紧。然而忍痛躺在病床上的她却思绪难平,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咬牙对导演说:“排练照常”。
      7月23日晚,贾菊兰打了封闭针,登台进行验收演出,获得成功。11月下旬,才赴京做了手术,取出破碎的骨头。经过几个月的苦熬,她终于登上了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舞台。2013年4月12日,蒲剧《青丝恨》又参加了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获得全部八项奖励,贾菊兰获得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为河东夺得第7朵“梅花奖”。贾菊兰也成为近年来山西最年轻的梅花奖获得者。
      勇于担当 力促蒲剧艺术改革创新
      “摘梅”归来后,贾菊兰先后担当了《打金枝》《初定中原》《枣儿谣》等几出新剧、大剧的女主角,她细致地剖析人物性格、雕琢人物形象,使得冯玉琐的妻子、孝庄太后、枣香等戏剧角色走进观众心里。《枣儿谣》被拍成蒲剧同名电影,并荣获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为蒲剧艺术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8年,贾菊兰接任运城市蒲剧团团长,面对当时剧团剧目老化、行当不全、人才流失等问题,深感传承发展蒲剧艺术任重道远,她坚持以剧目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带领全团演职人员潜心艺术创作、苦练基本功,用三年多时间复排、创新、移植编排了蒲剧《白沟河》《三滴血》《窦娥冤》《哑姑泉》《九江口》《党旗飘飘》等六本大戏和十多个折子戏,使得剧团演出剧目发生结构性好转,年轻演员得到了锻炼提高。在她的带领下,一个名家辈出、久负盛誉的地级市蒲剧团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2020年12月31日,山西省蒲剧艺术院成立,国有院团多年积攒的体制机制问题得以解决,将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学校教学、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教学、科研、演出一条龙,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生产、文化创新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学生有出路、院校有未来、蒲剧艺术事业有长远发展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激发了院校的生机与活力,极大地推动了蒲剧艺术的良性发展。
      新创的蒲剧《忠义千秋》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蒲剧《中条山上党旗红》荣获第十七届山西省“杏花奖”杏花新剧目奖和山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两项大奖。
      贾菊兰说:“养德和修艺密不可分,戏曲作品是戏曲工作者学养、涵养、修养的综合体现,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拥有高尚追求、博大胸襟、精湛技艺,才能创作出刚健豪迈、自信自强的文艺作品。”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未来,贾菊兰工作室将加强对经典剧目的挖掘和传承,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将其传播给更广大的观众群体;将进行新剧目的创作与研发,结合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蒲剧作品,戏曲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引入现代元素,增强其时代感和生命力;将整理和总结蒲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经验,撰写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和著作,提高蒲剧艺术理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继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农村下乡演出,展示蒲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将开展戏曲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向广大学生和青少年介绍戏曲文化的历史和特点,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年青一代参与到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为戏曲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本版文字: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本版图片:山西晚报记者 胡续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1-01期

    • 第2024-10-31期

    • 第2024-10-30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8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4期

    • 第2024-10-23期

    • 第2024-10-22期

    • 第2024-10-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