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大同城,
暮宿青磷傍。
370余年前,
一场战火,
随着升起的硝烟,
巍峨的古城断壁残垣。
是他,
修寺建城,
让大同城再度复兴。
一、悲风冷月:佟公与大同城
佟公即佟养量,字沧涵,满族正蓝旗人。先世居佟佳,以地为氏。佟养量初为牛录章京[清初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其统领为“牛录额真”。天聪八年(1634年)改“额真”为“章京”,顺治十七年(1660年),定“牛录章京”汉名为“左领”,为正四品官],兼理义州屯事,因严于督课,获粮颇多,深受清太宗皇太极喜爱。崇德八年(1643年),跟随皇太极伐明,先是与其弟佟岱从攻克太原府,后又克扬州、江阴二城立下战功,升为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
清顺治五年(1648年)十二月,佟养量接任被革职的宣大总督耿焞之位。然而,佟养量受命宣大总督之时,正是大同处于历史上少见的惨烈时刻。
当时大同总兵姜瓖叛变,带重兵把守城池要冲,引来了清军主力围攻,摄政王多尔衮率精兵三万,红衣大炮13门平叛。两军征战一直持续到次年八月清军进城。姜瓖兵败被杀后,大同遭遇屠城之祸。同时,多尔衮还下令“大同城垣自垛撤去五尺,将府治县治移阳和(今阳高县)……”。
这期间,佟养量带兵在代州一带围攻反清复明的刘迁部,协助清理大同外围的战事,并于顺治六年(1649年)在平型关、雁门关等地击败了刘迁。
待佟养量到任上时,大同城已是一座白骨累累、荒草戚戚的废城,他在给清廷的奏章中写道,“职于九月十一日,自阳和起进剿台代之贼,躬行巡阅,亲诣州县地方,果见其庐舍灰烬,田野荒芜,一庄之民,仅存十之一二,衣不蔽体,菜色堪怜。职始信府州县各官前报之文,实而不谬也。嗟乎,以见在之人而追成熟之粮,犹苦剜肉,若以此孑遗而复取荒赋,不惟苦累,且恐逃亡,生齿日减,地土益芜,不无大伤元气,有亏国储乎。况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兼之附郭乡村逃亡殆尽,诚与有主灾荒者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知,当时的大同遍地白骨坟茔,田地荒芜、人口剧减。
面对满目疮痍的大同城,佟养量倾尽所能,尽力平复战争给这座古城带来的萧条和沧桑。他命人收集遍野的骨骸埋葬,又在和阳街太平楼东建起了劝忠祠,以祭奠死难者,并修复城内遭受炮火重创的屋舍寺庙。
《云中郡志》记载:“总督佟于顺治八年率属捐资,大为修葺。俾殿阁楼台、香积禅林金碧莹煌。岿然雁产一胜境也。”在佟养量的主持下,重修了云冈石窟第五、六、七窟前的木构窟檐楼阁,并亲自题写了“大佛阁”匾额,题写了重修碑记。碑文道:“佛有出世,唯能出世,方能度世;佛有弘誓愿,唯有愿方能鬯愿,则参与大千世界,何莫非佛之慧光普照乎……”同年,佟养量又主持重修了鼓楼、观音堂、五岳庙、三元宫、太宁观等。
顺治八年(1651年),佟养量和巡抚薛陈伟等联名上疏,请求复还大同。顺治九年(1652年),清廷下令,允许大同复城,府治从阳和(今阳高县)移回大同。此后,大同巡抚薛陈伟、大同知府曹振彦等陆续修复大同城墙及寺观等建筑,都为大同城复兴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重修大同镇城碑记》中记载:“戊子之变,谁非赤子,误陷汤火,哀此下民,肝脑涂地……哲人以黍离之悲,彷徨不忍释者”,经过佟养量、薛陈伟、曹振彦等多年的复兴工程,大同城已是“农安于野”“商营于市”“士安于室”,基本恢复了府城的生机与气象。
二、楼阙临风:佟公与开化寺
开化寺,又名佟公祠。据明清时期地方志如乾隆时期《大同府志》、道光时期《大同县志》及顺治年间《云中郡志》中记载:“开化寺,在府治东南,原为佟公祠,顺治十年(1653年)建,十五年(1658年)知府蔡永华移佟公像于后楼,其前殿别塑文昌像,更今名……”
它的建立,与佟养量的功德密不可分。
在复兴大同城的过程中,佟养量除修建庙宇、城池外,还主持重修学宫,教习礼仪与御射,并从附近的州县陆续向大同移民,开荒赈灾、减免地方杂税,让大同百姓休养生息。同时他还平断冤狱,如当时毙死狱中的重囚犯张发,因其罪行深重,牵连家族多人被论死,佟养量将原案复审,使不少无故牵连之人获释。
佟养量虽是一名战功卓著的武将,但他在宣大总督任上一系列的文治却深得民心,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底到任,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解职,在此期间,他不惧危险、敢言直谏,多次将大同遭受战火重创后的情形如实呈报给朝廷,为当地百姓争得各种惠免政策,让历经兵燹战乱的黎民得以重生,大同城也恢复了晨钟暮鼓的生活秩序。
在佟养量解职的前一年,大同人感念其功德,在府治东南为佟养量立生祠并塑像奉祀。顺治十五年(1658年),知府蔡永华将佟公像移至后楼,前殿置文昌帝君像,并将佟公祠更名开化寺,为开导蒙昧、化恶向善之意。《开化寺碑记》记载:文昌帝君“绿衣乌幘,俩童子夹侍,执白马于前”,除奉祀佟公塑像外,开化寺的功能逐渐也与文运、科举、教育等联系起来。
开化寺经历多次毁坏、兴修。清朝后期,开化寺主体建筑坍塌,光绪三十年(1904年)筹款兴修。到上世纪50年代,开化寺成为“雁北公安督察处”的驻地,当时寺院依然保持完整的三进院落。到上世纪70年代,开化寺的大门房屋和八字照壁被拆除,但仍保存了大殿、后殿和西配殿等建筑,这为现在开化寺的修复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大同古城内古建筑复原工程的开展,在原寺址的基础上对开化寺进行了修缮,并复建了山门、一进院东西配殿、二进院东配殿、东西廊房、后殿东西耳殿等建筑。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属于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建筑,前檐设抱厦,抱厦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八椽,单檐硬山顶。经过修复后的开化寺,呈两进院落,占地2935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2016年6月,开化寺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开化寺在修缮完成后,本着保护与利用的原则,2019年被开辟为古城内一座展示辽金元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成为大同市博物馆所辖分馆,集中展示了大同地区出土的辽金元时期文物230余件(套),全面阐释辽金元时期大同的历史地位、经济和文化生活,为游客了解大同历史、感知大同厚重的民族融合文化提供了又一参观之地。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的佟公祠改名为开化寺,后殿纪念佟养量,前殿塑文昌像让民众开蒙。而如今修复后的开化寺,又发挥着新的作用,成为民众参观游览、感悟大同厚重文化历史的重要场所。
每一座城,总有一些建筑和人物让人铭记、令人惦念,而这些承载着历史过往的古建筑和人物,也在岁月的沉浮与变迁中成为传奇,就如佟养量和开化寺,曾经的浓浓硝烟散去后,留给人们的是“政声人去后,盛誉民意中”的中肯评价。
文/王丽霞图/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