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老年病科,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葬礼”。仪式庄严肃穆,只是躺在棺材里的主角,还在一起一伏地呼吸。
这场“葬礼”的主角是郭娟娟,是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老年病科的主任,在安宁疗护方面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
为什么要办这么一场“葬礼”?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一起来听一听吧!
模拟的“葬礼”真实的体会
这场特殊的“葬礼”,“灵堂”就设在老年病科的演示教室,一个大大的黑体“奠”字醒目地挂在墙上,室内哀乐徐徐。
“青山无语,九天寒彻,亲人落泪,朋友伤悲。郭娟娟同志于2024年11月10日因急性心肌梗死去世,惊闻噩耗如晴天霹雳,心痛如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老年病科医生任志霞用低沉而悲哀的声音,动情地读着悼词。
作为模拟“葬礼”的主角,老年病科主任郭娟娟静静地躺在粉色“棺材”里,实现了她“生前”的愿望:“我有一个少女梦,希望死后,可以躺在一具粉色绢纱装扮的棺材里,然后旁边贴上金色的蝴蝶结!葬礼上播放着萨克斯吹奏的乐曲《回家》。”
面对“灵柩”,作为郭娟娟的“家属”和“朋友”,老年病科的医生护士、实习生和规培学员们,低头默哀。悼词念毕后,大家集体三鞠躬。随后,大家围绕“灵柩”缓缓行走,将手中紧攥的白色绢花轻轻敬献给“逝者”,用这样的方式,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人群中,有人轻轻抹去眼角的泪痕……
“葬礼”很快结束,郭娟娟也坐了起来,她红着眼圈,“感觉特别复杂,有恐惧、有不舍、有伤心,还有欣慰。真希望我死后,大家在我的葬礼上,尽管不舍,但依然能笑着与我道别,回忆和我一起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其实,这场“葬礼”准备了一个多月。在开始筹备“葬礼”前,除了同事们,郭娟娟还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爱人和女儿,“爱人也是医生,女儿也在读临床医学,所以当我说了这个想法后,他们还是相对比较好接受的。”郭娟娟说。但举行‘葬礼’那天,她却一点都不愿爱人与女儿参加,因为“感受太真实了”。
了解死亡 才能从容接受
明明还活着,为什么会想到举办这样一场“葬礼”呢?郭娟娟表示,老年病科作为长治市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不仅组建了安宁疗护团队,还培养了十余名安宁专科医护人员,也制定了安宁疗护的流程与规范制度。在今年9月,还被评为山西省安宁疗护专科护理培训基地。但究竟怎么能更好地去做生死教育,她也一直在尝试。
“这是第一次尝试举行‘葬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每个医护人员都能感受到家属在亲人离去后那种痛苦和悲哀,给予家属及时而有效的人文关怀和帮助。”郭娟娟说。一直以来,接受生与死,从来不是个简单的课题。“以前谈到安宁疗护,会有很多人不接受,甚至抵触。”她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宁疗护才慢慢被人们所熟知,甚至接受。
在日常的工作中,针对患者家属的心理,郭娟娟和自己的团队会进行专门的辅导;在与患者家属交流的过程中,她们也会注意对方的心理与情绪波动,进行及时干预,其中就包括死亡教育。她曾经有一位患者,在离世时家人很难接受,甚至放话“我爸都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但现在,她已经和这个患者家属成为了“姐弟”,“他有什么都会告诉我。”郭娟娟说。这也是安宁疗护病房相较于其他病房更特别的一点:服务对象不只是患者,还包括他们的家属,为的就是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更了解死亡,并从容地去接受。
生死教育 才是“葬礼”的意义
患者及家属有医护人员来疏导情绪,那医护人员本身呢?老年病科的病人大多是老年人,这意味着医护人员需要面对更多生命消逝的场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每次都是一场精神“浩劫”,他们承受着非常大的工作压力。该怎么释放压力呢?虽然都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士,但仅仅是“培训”就够了吗?
当天,在“葬礼”结束后,一堂生死教育课才真正开始。
参加“葬礼”的每个人都谈了感受和关于对死亡的认识,有人说希望自己离世后骨灰能被做成琉璃珠子陪在家人身旁;有人提出自己的葬礼应该被装饰成什么什么样;有人希望“离开”的时候爱人能一直陪在身边……
老年医学科护士的赵亮哽咽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上个月值了四次夜班,其中就有3位老人离开了。其中有个老人特别可怜,临终前,由于长期卧床,四肢关节挛缩,胳膊和腿都伸不展,可是当心跳停止后,身体都舒展开了。”在料理老人尸体的时候,赵亮轻轻地帮老人拔掉身上所有的管子,把贴胶的皮肤用酒精一点一点擦拭干净。老人的皮肤有溃烂和褥疮,甚至还有异味,可是尽管这样,她还是认认真真地帮老人擦干净了全身的每一寸皮肤。“我看到了她活着时那样痛苦,希望她走后可以舒服点儿、干净点儿、有尊严点儿……”说到这,赵亮已经泣不成声。
哭泣的不止赵亮一个人,现场的医生、护士、规培学员们也都默默地抹着眼泪。“只有触动灵魂,才能真正的深有体会。”郭娟娟说,模拟葬礼不仅是一场情感教育的活动,更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作为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能力,让医护人员更深入地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情感需求,从而建立更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才能达到她组织这场“葬礼”的另一个目的:希望为医护人员消解内在压力和负面情绪提供一个安全的释放出口,避免情绪积累导致心理压力过大。
“以后还会有这种‘葬礼’吗?”对此,郭娟娟表示,她希望会有,也希望安宁康护的概念被更多人所了解,还希望大家谈及死亡时不再只有恐惧和害怕。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通讯员 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