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从“观冰精灵”提升监测能力这样一个小创新小进步的事例上,我们可以看到科技领域赋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行业模式,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提升了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加强劲的腾飞引擎。
科技赋能对一个企业运营生产的改变
阳泉电网首次上线“观冰精灵”
日前,由国网阳泉供电公司实施的220千伏海盂线防覆冰改造工程完工。工程在组立铁塔的基础上,同步安装6个“观冰精灵”,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线路覆冰监测能力。该线路成为阳泉市首条安装“观冰精灵”的220千伏线路,这也是科技赋能企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
220千伏海盂线全长34.7公里,共有铁塔81基,是220千伏海落湾变电站至盂县变电站的联络线,也是高铁、煤矿等重要用户的电力通道。然而,该线路翻越群山,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周围气象条件多变,存在电网覆冰的风险,电力可靠供应受到威胁。
进入冬季,电网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由于覆冰导致的危害令电力人苦不堪言。电网覆冰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研究解决之道,冰层过厚会导致线路过载、倒塔、断线等严重事故,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力人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覆冰危害,比如加强巡检、提高线路设计标准、采用除冰技术等。
为此,国网阳泉供电公司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仔细分析、计算后,决定在220千伏海盂线2至3号铁塔之间新组立1基铁塔,达到缩短档距、减小导地线弧垂的目的,进一步提升线路的抗覆冰能力和抵御雨雪冰冻自然灾害能力,保障迎峰度冬期间阳泉电网的可靠稳定运行。
为提高效率,供电人员采用分段组立的方式进行改造,仅用一天时间就组立起54米高的铁塔。同时,该工程严格部署“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装设防风偏、防鸟刺等配套装置和6个“观冰精灵”。
“‘观冰精灵’如同电网忠实的‘守护者’,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对线路覆冰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控。”阳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五级职员杨建光说。通过先进的通信网络,这些设备能够将拍摄到的照片、视频以及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后台系统。运维人员无须到达现场观测,只需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实时掌握线路的运行状况。一旦线路覆冰厚度达到预警临界值,系统便会立即发出警报,提醒运维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运维人员将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除冰作业。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近年来,阳泉供电公司通过无人机巡视、激光炮清障、防外破在线监控等技术的运用,推动输电线路运检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探索新技术,全力保障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山西晚报记者 温丽芳 通讯员 吴珊
智能赋能对一个化工园区的安全保障
襄垣经开区打造“智慧化工园区”
智能识别进出园区车辆和人员,实时抓拍企业重点部位违规操作,全天候管控生产安全……这些都得益于襄垣经开区建设的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
山西晚报记者走进襄垣经开区一楼的应急指挥中心,只见一块科技感满满的屏幕实时显示园区全貌以及生产运行状态。“平台具备信息收集、传输、反馈、分析和风险监控、区域安全管控等功能,让化工园区实现智慧化监管。”襄垣经开区安全监管部工作人员朱蓉一边操控平台一边向记者介绍。
襄垣县化工园区作为县域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化工企业聚集,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集中。为进一步推进安全风险管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控深度融合,同时实现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D级目标任务,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构建起“人治+技防”的智慧园区监管体系,推动园区安全监管理念、手段和模式创新,使监管模式从传统排查转变为实时监测;通过“人工智能+化工”模式,让监管从人工方式升级为智能追踪,实现安全风险看得见、找得到、管得了,并于2023年10月建成运行。2023年12月,襄垣县化工园区顺利通过省安委办组织的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D级)复核。
该平台主要对园区内17家企业进行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可实时获取各企业安全生产数据,实现对企业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风险隐患、特殊作业、应急资源等信息可视化监测预警、统计分析和智能化管控调度。同时,实现对进出园区的车辆、人员以及关键控制区域的全方位管理,有效提高园区的运行安全和管理效率。目前,该平台已建成安全基础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封闭化管理和敏捷应急六大功能,就如同化工园区的“大脑”一般,将园区动态稳稳地掌控于“云端”,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安全生产监控。
同时,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建设了应急指挥中心,配套指挥大屏幕、视频会议、数字音响、融合通信指挥、网络信息安全等配套软硬件系统,打破数据壁垒,畅通共享渠道,全面提高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监管智慧化水平。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的建成,为襄垣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化工园区安全监管部门、平台运维部门、危化企业、社会公众和第三方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数字化电子存档、三维实景智能导览、消息推送等全方面、多层次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推进了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全面监管、综合治理。
这一平台的建立,有效防范化解了重大安全风险,提升了园区的本质安全水平,也为全省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了示范。
襄垣经开区安全监管部部长郎亮对山西晚报记者说,“去年,襄垣经开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D级)园区,同步建设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就像一块金字招牌,为园区内企业创造更为优质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个人投资以及人才涌入,为襄垣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通讯员 霍卫星
数字赋能对一座城市经济的引擎带动
古都大同从“能源之城”到“算力之城”
8月27日,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字政府”交流活动发布了《2024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其中,大同市数据局申报的《大同市依托数据有效开放共享实现数据呼叫(标注)企业服务对象精准识别》案例成功入选“2024数字政府管理创新类”优秀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搭建一体化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首次成功对接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有效关联企业养老保险系统,并采用智能化的信息比对技术,通过系统自动核验申请专项扶持资金的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情况,避免了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资金发放错误问题,确保了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大同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采用数据技术手段,不仅显著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打造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更重要的是突破传统信息孤岛的局限,实现了数据融合共享,进一步激活了数据潜能,充分发挥了数据价值,为其他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政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有益借鉴。
大同,一座曾经以煤闻名全国的城市,如今正在数字赛道上发力奔跑:
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数据中心已累计完成投资196.7亿元,已建成高密度机架5.7万架,折合标准机架23.4万架,投运服务器55.8万台;成功获批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任务城市;全市引进和培育呼叫标注企业52家,累计带动就业近2万人;市数字底座共接入29个市直部门数据,建立归集、主题、专题等数据池与基础数据湖,总承载数据45.9亿余条,治理后数据8.2亿条;云中数据科技大讲台已经成功举办6期,初步建立起市县数据系统、其他委办局、数商企业等的学习交流和宣传平台。
“看得见”的成绩背后,是“看不见”的算力澎湃,更是能源、区位、政策等多方面优势的有力支撑。
电力充足——电力是算力的基础。面对耗电量以亿为单位的数据中心,没有充足的电力供应,算力的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大同一直以来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驶上转型发展之路后,大同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一方面,强力推动煤炭绿色开发利用,目前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已经超过了90%;另一方面,以“源网荷储和风光水火储两个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充分依托清洁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全市目前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
区位优势——大同位于“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的结合处,是“清凉夏都”,从这里乘坐高铁到北京仅需 100分钟。不仅如此,大同在拥有一条中国移动大同—北京144芯330公里3ms(毫秒)时延直连线路的基础上,同时拥有阳高—北京、灵丘—北京两条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是全省唯一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的城市。
政策保障——为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大同结合发展实际和产业基础,制定出台《大同市“十四五”新基建规划》《大同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大同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大同市促进数据呼叫(标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大同市大数据产业精准培训提质增效(20222024年)工作方案》,统筹布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体系。
自2018年秦淮数据集团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在灵丘县落地起,大同拉开了数据中心建设的序幕。目前,该基地1-8期已投产运营,年度运行PUE低于1.2,是全国能效水平最优的数据中心之一。此后,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也先后落户大同……大同市积极“牵手”国内数字领军企业,快速推进一大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重大项目,支撑全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算力底座正逐步成形。面对庞大的“数据宝藏”,一间间机房、一排排机柜、一组组服务器日夜运转,归集、存储、分析、处理着海量大数据。作为高耗能产业,今年年底大同市算力中心用电量将达到40亿千瓦时,2030年末达到200亿千瓦时。
大同市数据局负责人表示,将紧紧围绕“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重大战略部署,以“1343”工作矩阵开展工作。“1”是一个目标,全力打造京津冀数据服务地,争当全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3”是聚焦“聚力提升算力集群发展规模”“积极发展算力上游产业”“狠抓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3个方面,全方位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4”是推进“推动政务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数据汇聚、共享和互联互通”“探索数据的资产化、流通和交易”“积极推动数据要素赋能”4个领域,加快数据要素价值释放;“3”是建强创新阵地、人才阵地、宣传阵地,进一步涵养数字发展生态。
奋斗者不舍昼夜,实干者步伐铿锵。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下,大同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千姿百态的应用场景,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快形成以算力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助力提升大同转型发展新能级。
从“能源之城”到“算力之城”,让“瓦特”变“比特”,大同的数字经济已经厚积成势,正在加“数”奔跑。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韩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