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临山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日报社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23年。
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摘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通讯《别了,白家庄矿》为山西新闻界纸媒捧回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作品共获得山西新闻奖特等奖4次、一等奖7次,其他全国新闻奖6次。4次荣记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个人一、二、三等功。先后成为山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公安部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
胸中有大局,眼里有众生,笔下有感情。
张临山在新闻战线初心如磐、深耕细作、奋力拼搏,取得突出成绩,从一名普通记者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
2017年11月8日上午,第18个中国记者节,北京人民大会堂,庆祝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大会暨第27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正在举行,张临山代表山西日报和团队上台领奖,捧回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也是山西日报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意义非常。
践行“四力”攀登业务高峰 多声部讲述新故事
这是一位对新闻工作“做得多”,也“有话说”的记者。
从大学毕业进党报的那一刻起,张临山就将自己的澎湃激情同党的新闻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上过4年夜班,下过一年记者站,当了16年产经记者,做了两年新媒体记者,多岗位锻炼,始终行走在新闻一线,把根扎在基层最厚的泥土里,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新闻业务上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多角度、多声部、多形态讲述新故事。
2005年7月,张临山在农村翻山越岭,徒步60公里,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行,体验式采访3天,在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一个人的信使之路》,报道了典型人物——长治市壶关县乡村邮递员赵月芳。挖掘了他10年步行投送,忠诚敬业、奉献乡里的故事。报道推动邮政公司为邮政所配备了摩托车,让步行投递成为历史。赵月芳也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十九大代表。
围绕“能源革命”和煤炭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张临山常年研究、跟踪采访,2014年写了评论《改到位让市场主导》,2015年写了述评《一吨煤的价值》。两篇作品连续代表山西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他撰写的论文《深耕细作新闻发现力、判断力、创作力、影响力》收入中宣部编纂的《专业:经济报道的知与行》一书中。
至今,他参加了山西日报关于省党代会、省“两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等40多次重大战役性报道,主笔30余篇社论、编辑部文章、年终特稿。10多篇稿件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表扬;多篇作品受到省委书记、省长批示表扬。2009年至2014年,连续5年获评山西日报社业务标兵。
三上矿山深挖典型人物 终于找到了新闻主角
2017年11月,张临山采写的报道《别了,白家庄矿》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面对荣誉,张临山只是淡淡地挥挥手笑笑,“好记者的使命,就是要书写记录新时代的好作品,讲好带有中国味道、山西特色的好故事。”
“《别了,白家庄矿》这篇作品从策划选题,到采访写稿,及至最终出炉,前前后后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谈及于此,张临山的表情变得认真起来,2016年11月底,中国记协组织在北京召开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两奖座谈会”,专家和获奖作者的解读,让他零距离学到了“优秀的新闻作品是怎样采出来的,写出来的”。
张临山一边培训学习,一边思考如何打造一篇关于“宏大主题”的“小切口”的精品稿件。2016年,我国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年重点是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山西在全国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年关闭25座煤矿,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山西煤炭去产能在全国力度最大、贡献最多,直接扭转了全国的煤炭供求关系。于是,张临山在北京确定了写作的中国大主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山西小主题:煤炭“去产能”。
煤炭去产能,得先选定煤矿。经过一番仔细梳理,最终,始建于1934年具有82年历史的白家庄煤矿入选。第一次上矿采访时,直觉告诉张临山,在这里一定能挖掘出很多感人故事。选定煤矿,再进一步选新闻主角。讲好大主题下的故事,核心在人。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决定着这篇宏大主题稿件的成败。
张临山第二次上矿山采访了几对矿工,有姐弟的,有夫妻的,还有兄弟的,但总感觉故事的典型性都欠点儿火候,味道不足。第三次,张临山联合同事冷雪一起上山采访,他们去了矿上的机关,要来了工人的花名册,挨个看,寻找符合要求的。在几千人的花名册中,祁彬茂父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祁家三代都在白家庄矿上班,煤矿关闭,尚在岗位的父子二人有着不同的安置方式,他们的经历几乎是整个煤矿大部分工人的经历,极具代表性。
只有一对父子,显然有些单薄。就在矿上的办公室,张临山拿起电话,对着花名册挨个打了过去,只要能打通电话的,都会详细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状况,安置情况,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沟通后,终于找到了第二对理想的采访对象——张保艾父子。
“我们终于找到了新闻主角。”张临山说,当时他们心中大喜,总共采访了16位矿工,故事很多细节丰富。稿件框架搭好后,写作一气呵成。
一直以来,工业经济领域的报道是新闻报道方面的难点,难在核硬、面广、数据多、专业性强以及叙事角度有限、共鸣群体范围小等方面的难题。而在采写《别了,白家庄矿》这篇通讯时,从采访到写作,张临山俯下身子,将共鸣点放在了人的身上。
勇担社会责任 “代表+记者”叠加视角讲深中国故事
2023年1月,张临山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山西新闻界唯一代表,并成为山西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全国两会上,他既是基层代表,又是一线记者。
两会前,张临山两次赴北京参加座谈会,和5位全国的尘肺病农民工代表“面对面”征询意见,与律师、医生、学者、基金会负责人讨论,多方调研积极关注弱势群体,为500万中国“尘肺病农民工”代言发声。两会上提出《关于取消“职业性尘肺病”定义原则的建议》《关于建立尘肺病患者救助保障中央专项基金的建议》,收到国家层面积极回应,人民法院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获得广泛关注。
他还是公安部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山西省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以记者加代表的叠加效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张临山要求自己做知行合一的能动代表。秉承忠诚担当的政治觉悟,坚持民生为本的职业情怀,运用客观敏锐的观察分析,实现“人民记者”与“人大代表”的完美融合。他的一个建议、一个监督、一篇稿件,都在发挥着“代表+记者”真诚而持久的力量。
张临山工作室下一步将就理论智库建设、提高理论宣传阐释质量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精品创作,加强青年人才培养。
讲好新时代山西的奋进故事,张临山一直在路上。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能精准捕捉平凡事件背后的价值闪光点
“张临山十分注重调查研究,专业能力极强,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能够从每一个新闻选题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平凡事件背后的价值闪光点。”张临山工作室成员李欣说,无论是撰写新闻稿件,还是策划选题方向,张临山的思路总是清晰而独到,文字功底更是深厚。他有着独特的思考视角,广阔的思维视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直达事件的本质。
他对待工作认真严谨,对待同事随和、亲切,是一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微笑,和每一位同事都能平等地沟通,耐心地倾听大家的想法和建议。他能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时,他会帮忙指出问题、分析问题,耐心地给予帮助,引导找到解决困惑、提升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的指导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怎么做,更是教会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能够在新闻和理论这条道路上不仅能够稳步前行,更能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许晶晶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