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山西省文化名家工作室巡礼

暴玉喜工作室:扎根基层,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   人物简介
      暴玉喜
      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曲协曲艺创作委员会主任,山西省曲协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入选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行动全国首批十人,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2023年度戏剧人物。
      三十多年来,坚持扎根基层,深入一线,辛勤耕耘,潜心创作出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创作的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山西面食》《闹红火》、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潞安大鼓《儿的魂 娘的心》《牡丹绽放国色香》、陕北说书《看大桥》连续六届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长期从事曲艺戏剧创作与研究,扎根太行,寄情于笔,融情于文,作品字字充盈着对生活的感悟与态度,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他的作品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脚踩大地。他就是中国曲协副主席暴玉喜。
      鼓韵情深 深在抒乡情谋传承
      1971年,暴玉喜出生在长子县。幼时的暴玉喜跟着民间鼓书艺人走街串巷,艺人们唱到哪里,他就听到哪里。
      “不要布景也不需道具,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就能赢得满堂喝彩。”爱屋及乌,暴玉喜喜欢这些曲艺,也喜欢观察听鼓书的观众。小媳妇一边看鼓书表演一边纳鞋垫,看得出神,针扎到手才醒过神来;老头抽着卷烟,烟头已经烧到手指也觉察不到;平时疯跑的小孩子也安静下来,坐在父母的腿上静听鼓书。
      大学毕业后,暴玉喜回到家乡。浓郁的乡情、亲切的乡音给了他不尽温暖,而他却难以寻找到儿时那一幅幅温情的画面,鼓书艺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让暴玉喜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如何保护传承这古老的曲艺艺术并焕发时代的光彩?暴玉喜觉得,必须从自己的努力开始。
      自此,他萌发了创作曲艺作品的念头,传承发展曲艺艺术,用曲艺勾勒农村的画面,讲述长治乡村的好故事。阅读文艺刊物、摘录精彩语言、把握音律说唱……暴玉喜从系统的学习中走上了曲艺创作之路。
      《相媳妇》主要描写桃花岭农村青年赵冬生勤劳善良,挑着担子到秀水峰相亲,相亲的姑娘名叫圪针儿,聪明贤惠、活泼大方。创作这个故事时,儿时对生活的观察,如电影画面般在脑中呈现。作品用凝练的语言描写,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把一对青年男女爱慕缠绵、情意浓浓、悬念机巧等充分展现出来。2010年,暴玉喜带着潞安大鼓《相媳妇》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表演提名奖、节目入围奖、文学入围奖,也成为暴玉喜首部获得的国家级奖项。
      “好的作品语言是人人能够看懂的,尤其让农民看懂。”暴玉喜时常用“人民艺术家”赵树理说的这句话勉励自己。不自觉中,暴玉喜养成了一个每周回乡的习惯。每到周末,他都会回到田间地头,操起农具,和乡亲们一起干活,聆听新鲜事,记录新鲜事,演绎新鲜事。每种曲艺都有自己的优点,暴玉喜的脚步不仅遍布上党的各个村庄收罗地方的各种曲艺,而且大步走出去,取他山之石以求曲艺传承发展之路。如今,数十年过去了,暴玉喜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创作的作品有64部获得国家级奖项。
      践行使命 扛起责任勇担当
      2016年9月,暴玉喜跟随中国曲艺家协会赴广西、湖南、江西三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名家新秀“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主题创作实践活动。
      当曲艺家们走到江西瑞金华屋时,一个烈士纪念亭引起了大家注意,17棵松树备受瞩目,镌刻着17位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17块石碑震撼心灵,承载着17名红军战士的悲壮故事。17名红军战士出征前,商量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约定胜利后返乡,活着的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然而17名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留下了“17棵松”,他们最大的20岁,最小的年仅13岁。“这是多么鲜活的故事,多么生动的教材,多好的精神营养。”回忆起这一幕,暴玉喜的眼角再次湿润了。
      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字字句句穿透着他的心,他抚摸着每一棵松树、每一块石碑,暗下决心,要将这份感动化为创作的动力,让更多人知道“17棵松”的故事。随后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诞生。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更应该冲锋在一线,创作作品及时反映生活,赞美英雄,鞭挞落后,把履职尽责体现在作品中。”暴玉喜说,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第一书记”们的故事深深感染着他。
      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暴玉喜多次走进武乡、平顺、壶关等地,正值数九寒天,大雪覆盖,他在山路上艰难行走,但是心里一团火,他寻找的正是这火热的感动。
      历时三个月时间,暴玉喜创作出了上党落子现代戏《第一书记》,一经上演,便引起强烈反响。同时,暴玉喜创作的长子鼓书《小米县长》和武乡琴书《梨花情》参加全省“精准扶贫”主题曲艺作品全省百场巡演活动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俯下身子“接地气”,扎进群众“写真情”。带着感动,带着责任,暴玉喜徜徉于生活的沃土中。在暴玉喜心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艺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占有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如何发挥曲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这是他调查研究的一个着力点。
      深入生活的创作,让暴玉喜越发感受到,传统文化是宝藏,博大精深。作为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深扎大地、情系人民,为人民书写,为人民说唱。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暴玉喜信心满满。“聚焦人民群众,突出地域文化”,他亲吻沃土,把自己对时代的感悟、对人民的热爱化为对曲艺艺术的不懈追求,用心用情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演绎家国大情怀
      暴玉喜工作室的参与成员,由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群星奖、山西省杏花奖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组成。成员们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要吃苦耐劳,具有担当精神。
      “工作室拟开展的创作研究,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研究聚焦在生活第一线。把祖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和乡村振兴题材作为创作的重点,力求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曲艺精品。”暴玉喜说,要让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精品作品,成为感悟时代弘扬时代颂扬人民的重要篇章和时代精品。
      对于工作室的成果展示,暴玉喜表示将以研究创作一系列曲艺精品在社会呈现。在重要时间、重要节点,创作出讴歌时代、颂扬人民的文艺精品,集中打磨展示。同时,通过文艺精品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让作品在时代中检验,在人民中检验,把欢笑送进千家万户,构筑时代精品和精神食粮。
      工作室将不定期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和时代需要的题材,展开交流研讨。在作品方面,要有思想、有哲理,主题突出,健康向上。能够发挥教育引导、成风化俗作用,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将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暴玉喜说,将加大青年人培养力度,把作品创作转化为创作成果。积极推荐年轻人排练创作节目,参加国家级、省级曲艺节目展演,在作品交流中提升作品的厚度和高度,共同为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承和创新而努力。
      工作室成员眼中的文化名家
      是榜样,更是标杆
      长子鼓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引红说:“我和暴玉喜合作多年,他谦逊低调、平易近人、积极向上、干事认真,是个正能量满满的曲艺大家。创作方面,暴玉喜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脍炙人口接地气。幽默风趣的故事,能把人逗乐;悲欢离合的故事,能把人听哭。很多故事非常应时应景。可以说,时代需要什么的故事,暴玉喜就能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创作《黄河慈母爱》,为了让这个故事能鲜活有灵魂,暴玉喜开车带着我,到几百公里外的芮城县走访孙银聪老人。在现场,暴玉喜对老人的家庭状况及伺候儿媳妇的亲身经历,都做了详细记录。回家后,马不停蹄连夜执笔。凌晨一点,还和我在电话里交流细节。和暴玉喜合作多年,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对于我而言,暴玉喜是榜样,更是我心中的标杆。”刘引红说。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04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2-02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8期

    • 第2024-11-27期

    • 第2024-11-26期

    • 第2024-11-25期

    • 第2024-11-22期

    • 第2024-11-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