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子夜

识人如看山

  汉末名士管宁与华歆年轻时曾为同门师兄弟,《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两人的一则轶事:有一次,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子里给菜地锄草,锄着锄着,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叶子,管宁继续锄地,就跟没有看见一样;华歆则是拾起金叶看了看,然后再丢掉。还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看书,这时外面传来乐器吹奏的声音,原来是有高官的车队经过门前,管宁不闻不问,依旧读他的书,华歆却扔下书本,兴冲冲地跑出去看。于是等华歆回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将席子割开分坐,对华歆道:“子非吾友也!”——你我不是同道中人呀。这就是典故“割席断交”的由来,两人绝交固然有三观、志趣不合等原因,但管宁话里话外的潜台词也很明显:你这么一个爱慕权贵、见利忘义的人,根本不配做我的朋友!鄙夷之情可谓见于“言表”。话说那些并不了解华歆,只是偶然看到这个段子的后人,难免对他的人品德行会有一种先入为主、不好的看法。
  还是这个华歆,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官至魏国司徒的王朗却对他的人品、见识及器度等方面推崇备至。据说华歆曾经在蜡祭(年终祭祀)时将叔伯子侄们聚在一起宴饮,以增进族人间的亲情与凝聚力,王朗觉得这样很好,于是也学他这样做。有人向当时的大儒张华说起此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事实上离华歆是越来越远了。”
  然而华歆真有张华说的那么好吗?还真不是瞎说,除了被当时的很多文人所推崇之外,以记录真人真事(至少绝大部分有据可查)为特点之一的《世说新语》德行篇中,也描述了华歆的另一则事迹,或可作为旁证:据说有一年战乱,华歆与王朗一起乘小船避难,中途遇到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感到有些为难。王朗说:“船上还有空位,有何不可?”于是自作主张,让那人带着行李上船。不久有贼人驾船追了上来,情势危急。这时王朗又和华歆商量,想将搭船的那人丢下,或可分散贼人的注意力。那个人带着不少行李,或许贼人就是冲着他来的,另外少一人(和物),减轻一些重量,船也能跑得更快。华歆断然拒绝,说:“刚才我之所以犹豫为难,正是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但既然我们已经接纳他来船上避难了,怎么能因为形势危急就把他丢下呢?”于是坚持带着那人,之后众人奋力划桨,终于脱离险境。
  你看,就算同一本书,描述同一个人物,只因观察者的位置、角度,还有个人的三观、好恶的不同,就能生成全然不同的结论和形象来,真可谓是“千人千面”啊,就像东坡先生眼里的庐山一样,站在正面侧面、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都各有各的气象与风景,很难看清全貌—真面目。
  看山尚且还能时时变换位置与角度及远近距离,但看人就要难得多了。除了人性复杂、人心多变之外,我们在看人看问题的时候,由于地位、立场及思维定势、主观性等原因,常被局限于某个角度之上,看人不准、片面,甚至于变形、割裂,也就在所难免了。这时,倘若能像看山一样去看人,跳脱出一时一事一视角的禁锢,多切换一些角度,或能够尝试着设身处地、变换立场,或能多听听他人对于所观察对象的看法,“兼听”之下,必然能“明”;有必要的话,可离观察对象稍远一些,不带感情色彩,多用陌生人、旁观者的新鲜视角来看人看问题,如此这般,何愁不识人的“庐山真面目”呢?

□项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4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2-02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8期

  • 第2024-11-27期

  • 第2024-1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