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寒冷的冬季,鄂伦春人最喜吃一种叫作“老考太”的黏粥。飞雪寒风中,吃上一碗热气腾腾、黏稠滑腻、带有肉香与野味的黏粥,既能驱寒又能增强体力,“老考太”也因此受到了鄂伦春人的喜爱。
“老考太”以柔、软、细腻、醇香而著称,制作原料和方法也比较讲究、精细。制作“老考太”的原料必须是小米或黄米、稷子米,其它种类的米都缺乏黏稠性。制作时,先将米用清水淘净,然后放入清水锅中煮。锅内的水量以超过米的3至4倍为宜。煮至30分钟左右,锅里的米将熟时,用饭勺捣碎米粒,使之成为黏稠状态,用筷子挑可拉出丝状时,“老考太”便熬得了。
鄂伦春人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他们借助族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发明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的“老考太”,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老考太文化”。“依鄂特苏木顺”是鄂伦春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老考太”,“依鄂特苏木顺”意即稠李子粥,是用小米、大米或黄米与稠李子放在一起煮成的粥。做稠李子粥时,先把米淘净,放入水中煮。用来煮粥的水量是米的10倍。先用大火将锅中的水烧沸10分钟,然后改为小火,煮至30分钟左右米七八成熟时,将稠李子或稠李子干放入锅中,再煮15分钟,稠李子在锅内遇热爆开,一锅米粥便由白色、黄色而变成了粉红色。这时,一锅“依鄂特苏木顺”便熬好了。稠李子粥色泽鲜艳亮丽,味道酸甜可口,既有助于消化,又能解除油腻。所以当鄂伦春人吃肉食时,也喜欢熬上一锅稠李子粥。在鄂伦春族聚居区,稠李子粥的名气很大,夏末初秋是稠李子的成熟季节,此时,鄂伦春人会采集一筐筐的稠李子,做出不同口味的稠李子粥,用来招待客人。一碗粉红色的稠李子粥端到客人面前时,那是鄂伦春人对客人一片挚诚的真实体现。
鄂伦春人在吃“老考太”时,也是很讲究的,绝不是随便盛到碗里就喝,而是把“老考太”盛在特制的桦树皮碗里,而后根据个人的口味,在粥中拌入一些切碎的熟肉丝、野猪油、盐、野葱末或白糖等——拌入这些调料后,“老考太”的味道立马变得更加鲜美而独具特色了,可谓百粥百味,不一而足。
在鄂伦春人眼中,一碗“老考太”不仅仅是黏粥,更是一种吉祥、幸福的象征。这是鄂伦春族传统饮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举行婚礼时,一碗“老考太”派上了大用场:女方父母要为新郎、新娘做一碗“老考太”,里面拌上熟兽油、盐或白糖,让一对新人当众共食。吃粥时,新郎、新娘必须用一个碗、一双骨筷,且你一口我一口地交替吃。在鄂伦春人看来,新婚的重要典礼上,夫妻双方同吃一碗黏粥,寓意夫妻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同甘苦共命运,俩人的感情像黏粥一样藕断丝连、相爱到永远。
普普通通的“老考太”,还被鄂伦春人用来供祭神灵。依照鄂伦春族的信仰习惯,族人每三年举行一次祭祖仪式。届时,族人要向祖先供祭“老考太”、狍头、飞禽等祭品。祭祀仪式结束后,大家共同享用“老考太”等祭品,以示共同分享祖先的庇佑。
如今,鄂伦春人虽已告别了“一人一马一杆枪”的游猎生活,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老考太”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却依然没有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喝上一碗“老考太”,是鄂伦春人日常生活中最美的享受,也是他们对祖先、对过往岁月的一种致敬!
钱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