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韩利萍
韩利萍,女,汉族,1971年生,中共党员,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她勇于创新、善于攻关,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全国劳模、大国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首届三晋工匠获得者、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山西省委联系服务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22年获得中国质量工匠奖和航空航天月桂奖。
33年生产一线的积累,韩利萍练就了精湛的技术功底,她先后攻克瓶颈难题300余项,获得12项国家专利,总结形成15项先进操作法,著有论文23篇,“复杂型腔螺旋线驱动切削”“模块化精密定位定扭”“变量补偿、反向补偿和内外交替循环”加工技术填补了多种宇航重点产品加工空白。
致敬感动
韩利萍:
一次次切削,一次次修磨,铣不尽寒冬炎夏,容不下毫厘之差。
火箭上天,有你精益求精的目光;飞船奔月,有你日复一日的打磨。
练就一双雕花手,托举中华航天梦。
职业生涯中近200次航天发射任务,她用精确到毫厘的巧手,负责攻克的技术难题从未失败,被誉为火箭发射平台的“微雕师”。她多次临危受命承担重任,突破多项关键加工技术,确保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精准入轨,填补了多种宇航重点产品加工空白,为载入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等国家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她就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韩利萍。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她以严慎细实的作风、坚持不懈的奋斗和默默无私的奉献在三尺铣台诠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在追逐航天强国梦想的人生舞台践行着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
毫厘不差,接续托箭傲苍穹
韩利萍所在的企业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首个航天地面发射装备制造企业,坚守航天报国初心,勇担航天强国使命。公司生产的火箭发射平台在我国四大火箭发射基地,一次次成功托举火箭通往浩瀚宇宙,不断刷新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几代航天清华人,热血甘洒举航路,接续托箭傲苍穹,平凡岗位续非凡,韩利萍就是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
韩利萍骄傲地说:“我们生产的火箭发射平台支撑臂分布着各种规格的阀孔,加工难度十分苛刻,经过艰苦攻关和上百次验证,最终形成阀体类孔系控制五步操作法,实现全过程工艺的精准掌控,一次交验合格率由20%提升到100%。”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活动发射平台为例,活动平台重1800余吨,有两个篮球场大。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关键控制件,不足200毫米见方的工件上大大小小分布着各种规格的70余个阀孔,在腔体内部相贯交错,且每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这相当于头发丝的1/3。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稍有误差甚至会导致火箭发射无法精确入轨。
“说实话,当时的难度确实很大,需要不停地试错,找最合适的流程和最严格的工艺,工艺路线不合理、刀具参数选择不匹配、孔系交叉位置细小毛刺等等都会影响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可以说任何一丝丝小的失误,都得推倒重来。因为航天制造,只有0分和100分的区别,没有99分,在现场只有一遍一遍地试错,切削参数从3000到2800到3600,不断排列组合,去试。”韩利萍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面对一个个难题,韩利萍认真消化技术文件,反复调整加工策略,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历时3个月,经过几十次方案选择、上百次的切削试验,总结出“阀体复杂孔系五步操作法”,有效解决了长征七号发射平台阀体孔系公差边界范围窄、冗余空间小的难题,实现了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精准掌控,使发射平台控制支撑臂调平精度的关键控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由原来20%提升到100%,保证了产品状态稳定质量可靠,实现了火箭精准入轨,为我国圆满完成空间实验室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负使命,大国工匠振国威
“我很庆幸,从蓝领技工到大国工匠,我参与了中国的‘飞天’。”韩利萍在采访中说道。
可谁能想到,韩利萍在高中毕业入职走上铣工岗位时,由于从没受过正规训练,如何看懂工件图纸曾是她面临的难题。
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航天探索奥秘、加速发展的时期。1991年她高中毕业后就踏着父辈的足迹,进入519厂当了一名铣工,成为一名航天人。
韩利萍回忆刚工作时的情形,夏天,车间里犹如蒸馒头的蒸笼一样,到处散发着热气,温度再高都得穿劳保鞋、扎好领口袖口,女同志还得把头发盘进帽子里,热得几乎每天洗“桑拿”。冬天,按照操作规定,天气再冷也不能戴手套。手一碰到冷冰冰的机器,会感到钻心的寒。甚至在加工时,金属碎屑会不时飞离高速旋转的铣刀,一个躲闪不及,就会溅到脸上、脖子上,烫出一个个小泡……
然而,这些都还不是最困难的!师傅要求严,韩利萍专业基础差,有时连复杂的机械加工图纸都看不懂,时常挨师傅的骂。“那个时候真是吃过不少苦头,也经常在任务和压力之下哭鼻子。”韩利萍讲述,航天产品零部件精度要求高,很小的误差都可能造成重大的失败。而一些国家急需的武器装备,时间进度又非常紧张,从任务下达到完成,给的生产周期就短短几天。记得有一次,她把一个工件加工废了,师傅气呼呼地拿起工件就摔到了车间的走道上,周围工友诧异的眼神看了过来,她一下子成为焦点,看着地上那个工件,是去捡还是不捡,狼狈极了,真恨不得地上有个缝钻进去,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太丢人了!
那晚回家,她一边做饭一边心有不甘地想着那个工件,想着想着,手中的菜刀就在土豆上比划,切成了一个土豆工件……原来它是这样的,终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她开心极了!师傅这一摔丢了她的面子,也摔醒了她,要想弥补差距,就必须得下苦功夫,后来她家的餐桌上每天就多了一道这样奇怪的菜,有的是土豆阀体,有的是土豆弧面,有的是土豆阶梯孔……后来的好几年,她借来专业书籍逐字逐句学习机械制图、铣工工艺、热处理等专业知识,不懂就向师傅和工友们请教。靠勤学苦练,她的技能水平日益提升。
1999年,工厂数控加工刚刚起步,她作为首批数控操作工,又开始了边学、边干、边摸索的数控“菜鸟”起飞之路。白天练操作,晚上学理论,从初次尝试到熟练操作,再到参加各种数控技术培训,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被她一层层揭开。她逐渐成长为精通工艺、编程和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数控加工领域的行家里手。
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数控加工也面临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挑战,韩利萍凭着对产品零缺陷的那份执着追求和一股子不服输的性格,在挑战面前总是“毫厘”不让,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她的出现,让我们有了信心,再硬的骨头我们都啃得下。参与这么多次的航天任务中,她负责攻克的技术难题,从没有失败过。”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六事业部部长支羽如是说。
技能报国,产业工人大有可为
“韩师傅对我们总是倾囊相授,一毫一厘都不保留。”在韩利萍班组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周斌心中,师傅韩利萍就是他职业的领路人,人生的领航人。对产品质量要有敬畏之心,产品即是人品,是周斌从师傅韩利萍言传身教的点滴中深深体悟到的。
以韩利萍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积极融入生产中心工作,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基地、技术交流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用实际行动展示工匠的力量。工作室采取“量身定制”的培养模式,形成的“师徒结对子五步工作法”,结合岗位典型案例进行指导,有效提升了徒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韩利萍徒弟中有5人成长为高级技师,7人成为技师,4人获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前五名,27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
“我自己是经历了从传统制造向数控制造转型,现下又适逢从数控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期,我希望能和已经成长为技术能手的徒弟们,能高效地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继续在航天梦、强国梦的引领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年,让韩利萍欣慰和骄傲的就是,通过她的不懈努力,让身边的同事和徒弟们看到了,靠技能成才、以技能报国,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韩利萍介绍,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彰显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我能做到的,你们也一定能够做到,甚至比我做得更好!”她总是对徒弟们讲。当前,技能成才之路前景广阔,广大技能人才报国正当时,徒弟们和广大产业工人在她身上也看到了做工人也能够有广阔天地、光明前途,技术工人干事创业更有目标、更有奔头,技能报国的道路也越来越畅通。她也一直以实际行动引导着更多产业工人主动拥抱知识、技能和创新,奋力书写精彩答卷、绽放出彩人生。
“我总能记得自己是一名中国航天人,却总是忘了我也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母亲。”这么多年来韩利萍的母亲总是告诉她,单位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在韩利萍的心里,母亲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女儿也是在姥姥家里长大的,很独立但也从不缺爱。“不能说无憾吧,但可以说是无悔。”韩利萍如是说。
厚积薄发精于一技、沉潜躬耕专于一业。在韩利萍身上,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创造之美的品质追求、追求之美的境界升华。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像韩利萍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在企业内起到了引领性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示范性影响。他们的事迹不断吸引、激发更多有志青年以及劳动者在职业技能教育中成长成才成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汇聚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磅礴力量,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提供澎湃动能。
山西晚报记者 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