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芈姓,庄姓避讳改姓而来。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史料所载,庄姓源自芈姓,为楚庄王之后,即“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
2.出自嬴姓,以封邑为氏。战国时,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上大夫君疾,受封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故以邑为氏,子孙遂然。
3.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据传,尧时名士许由的朋友严僖即为严国后裔。今山东甄城一带有一支严姓奉严僖为始祖。
4.源自鲜卑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5.少数民族有严姓。蒙、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辞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另据有关史料记载,东汉时,汉明帝名刘庄,为避其名讳,下令庄姓改他姓。庄氏族人于是改“庄”姓为同义之“严”姓,有“庄、严一家”之说。故严忌实为庄忌、庄夫子。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其最早发源地当与庄姓一样,为春秋时楚都郢,即今湖北宜城楚皇城。据史料记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如今严姓尤以江苏、湖北、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严姓人口逾半。
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严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严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内蒙、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严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五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高风亮节的东汉著名隐士严光
严光(前39年—41年),又名遵,字子陵。汉族,会稽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东汉著名隐士。严光本姓庄,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周的后裔,为避后来的汉明帝刘庄名讳,后代史学家改其庄姓为严姓。严光为人贤良忠直,从小就好学不倦,在当地享有盛名。
严光在长安求学时与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同窗,并结成好友。当时王莽掌权,国家动荡,西汉更始三年(25年),刘秀起兵推翻了王莽的新朝政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其间严光积极拥护。刘秀称帝后,严光却选择了隐姓埋名,隐居不仕。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记载,光武帝刘秀曾遣使聘严光,“三反而后至”。刘秀问缘何不愿相助,他回答“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表明了“人各有志,岂能相迫”之意。在拒绝出仕的邀请后,严光最终选定隐居在桐庐境内的富春江畔,“披羊裘垂钓泽中”,过着垂钓隐居的生活。建武十七年(41年),严光离开桐庐回到老家余姚,不久便病逝了。
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古往今来,因仰慕严子陵高风而前来拜访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留下了两千余篇不朽佳作。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兴建严光祠堂,并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其隐居垂钓之地富春山麓也由此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