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放眼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剧烈的波动与创新,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启降息周期,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国内货币政策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在国内,经济加速转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变局中持续前行。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速落地,市场见证了多个“超预期”——有力度的降准降息组合拳,支持资本市场的新工具,重磅的房地产金融新政策……这也使得市场投资信心明显增强。
当2024年即将翻篇,我们推出“2024金融行业年终盘点系列”,为您复盘金融市场这不平凡的一年。
2024年的理财市场,充满了各种变数。从管理规模看,今年是理财市场发展的名副其实的“大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理财规模继续扩大。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行和债牛行情影响下,资金疯狂涌入银行理财中,今年9月,国内理财市场整体规模扩张至将近30万亿元人民币。截至11月末,银行理财规模合计30.2万亿元,仅在11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就环比增长4200亿元。
与此同时,在当前“低利率、低利差、资产荒、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理财行业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之间的匹配难度越来越大,在“净值化”下市场波动容易直接引发产品净值波动,满足投资者低波稳健投资需求的难度和挑战较大。在此情形之下,多元资产配置优势凸显。
监管趋严:持续引发市场变局
2018年,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发布,开启了全面“净值化转型”的崭新阶段,理财子公司在中国金融市场中首度现身。过去六年来,作为“净值化”下新兴的资管机构,理财行业不断在资管生态和客户需求中寻求新定位,起步和转型阶段也不可避免经历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尤其是直面了市场波动、净值波动甚至阶段性“客户赎回潮”。今年以来,在经过11月规模超预期的高增长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压力倍增,除了监管压力之外,无风险收益率之下以及债市收益率走低的问题摆在眼前。
2024年以来,在多项监管调整的共同驱动下,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快速扩容,但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压力。尤其是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中小银行,被监管要求在2026年底前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层针对银行理财已经不止一次出手规范。如一季度限制理财绕道保险新增高息的一般性存款,二季度终止存量手工补息合约,并叫停银行理财与信托公司的平滑估值合作。
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再度下发通知,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不得违规通过收盘价、平滑、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调整产品净值波动。该通知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产生正偏离的收益有序返还原客户,并要求30天内反馈整改报告。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倾向于理财公司使用中证、中债等第三方估值。未来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的监管差异将逐步减少,银行理财将直面净值波动。业内人士预计,待具体整改方案落地后,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将加大,特别是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日开型固收类理财产品影响较大。同时,以往理财公司通过特定时点释放收益以“揽新上量”的策略将难以实施。
趋严的监管之下,代销正在成为一些中小银行业务增长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短期理财产品也正成为提升规模的主要抓手。华西证券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在股市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会更重视资金申赎的灵活性,倾向于投资短期限理财产品,以便择机进入权益市场。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同样偏好选择资金锁定期限偏短且收益稳健的产品,因此短期限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
权益投资:成银行理财新赛道
历经数年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在资产配置上,一度呈现出明显的固收类主导、权益类资产占比较低的单一化趋势。如今,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改变资产端的单一化趋势已成为银行理财行业人士的共识。
今年以来,政策层面多次鼓励银行理财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增加中长期资金对资本市场的参与度,不仅有助于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信号释放,资金加速进场,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亦开始乘势而上,推广旗下含权理财产品。
事实上,从今年的整体情况来看,市场上的含权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已大幅增加。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2月19日,年内市场上共发行权益类理财产品206只,而去年同期共发行113只,同比增长82.3%。其中,不少产品的收益“成绩单”都相当亮眼。如12月18日,招银理财通过其官微发布消息称,已有多只直接投资股票的权益型公募理财产品年均涨幅20.50%。北银理财同样在近日称,公司在本轮权益市场上扬中抓住机会,旗下多只到期含权理财产品表现优异,近期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山西晚报记者发现,从目前市场上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的产品来看,这些产品大多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搭配,以含权“固收+”、多元混合类产品为主,或部分直接投资于股票。
而避免固收类等单一资产对于投资造成的巨大扰动,未来需要更加侧重从大类资产配置思路去完善资管能力。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研究人士看来,加大权益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资领域,并提升产品的收益水平和吸引力,特别是在目前低利率环境之下,固定收益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回报空间相对有限,而股票市场面临较大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银行理财子公司业务转型,提升全面资产管理能力,并更好地适应净值化转型要求。
费率大战:理财公司加速内卷
今年以来,理财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与往年多为股份行、国有大行背景的理财公司“内卷”降低费率相比,今年理财降费潮已蔓延至多家中小银行理财公司。
银行理财公司为吸引投资者,自11月起便掀起新一轮降费大战。
11月以来,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宣布部分理财产品施行优惠费率,部分产品甚至降至“0费率”。如,招银理财于11月22日宣布,其旗下“招赢日日金21号现金管理类理财计划”将施行阶段性费率优惠,自11月26日起,固定投资管理费从年化0.2%降至0.01%。同日,兴银理财宣布按照不同产品份额类型,下调添利天天利3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销售服务费,费率从0.3%下调至0.05%至0.2%不等。宁银理财当天更是一口气宣布5款理财产品加入费率优惠阵营,多款产品的费率降至“0”水平。交银理财、浦银理财、民生理财也在同一天宣布部分理财产品施行优惠费率,有银行施行阶段性“0费率”。从11月19日到20日的两天时间,中银理财发布了多达9条的理财产品阶段性降费消息。
此次掀起的新一轮银行理财降费潮,不仅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理财公司,还蔓延至部分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公司。如苏银理财、渝农商理财也在本月发布了部分理财产品实施费用优惠的公告。
山西晚报记者发现,除了直接施行优惠费率,也有部分中小银行理财公司试图在发行端就开始卷费率,“不达业绩不收管理费”。例如,北银理财于11月28日成立的某款封闭式理财产品,3个月建仓期结束后,当每日计算的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时,产品管理人将不收取当日的固定管理费。
事实上,每一轮费率大战开启后,市场上均会出现一些“0费率”产品。业内人士分析,其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0费率”产品。这类产品大多是在申购或赎回阶段不收取费用,从而降低用户的直接成本痛感。但产品仍会存在隐形的管理费,直接在产品净值中扣除,只是这种方式相对隐蔽,投资者的感知度较弱。而且,投资者也不是在所有渠道都能享受到“0费率”。“0费率”一般仅在自营渠道出现,第三方渠道通常只是采取费率打折的方式,很难持续进行“0费率”优惠。
展望2025:市场规模仍将扩张
在经历11月份的规模增长后,12月初,银行理财市场开始呈现回落态势。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理财存续规模为29.88万亿元,较上周末回落1504亿元,年末资金回表压力逐步显现。
那么,如今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子将何去何从?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相关人士看来,展望2025年,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有望稳步上升。一是低利率环境下,理财产品吸引力上升。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2025年货币政策将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这是时隔多年来的重大转向,表明未来各类利率仍有大幅下降的可能性。相应地,存款利率也将同步下行,这使得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更高的竞争优势上升,部分存款或将向理财市场分流。二是居民风险偏好回升。当前股市已迎来明显反弹,未来在基本面和政策面双轮驱动之下,股市结构性慢牛行情可期,这将推动居民风险偏好和投资预期不断改善,更多资金或将流向权益类理财产品。例如,从政策面看,今年9月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有利于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堵点,股票市场的投资吸引力上升,特别是一些低估息、高股息、强政策企业的投资价值上升。
据中信建投证券预测,2025年理财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也有业内人士预计,下一阶段,理财市场规模将稳步上升。其一,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股债双牛的市场行情有望出现,有利于理财产品规模扩张。其二,非持牌的中小银行理财规模将压降直至逐步退出,理财公司投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策略响应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机制创新将进一步释放其创新活力。
业内人士提醒,在国内市场无风险利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坚持低风险的底线,慢慢接受和适应低利率时代的到来,接受低风险理财产品低收益的新常态;二是根据自身情况,在理财规划中拨出一定比例的长期风险预算,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不同,配置一定比例的中、高风险产品,参与权益市场,力争获取对应的风险收益;三是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配置了相应的产品。投资者需根据自身的资产情况和风险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