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用3-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
一时间,有关中医药和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话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中医相结合,意味着什么?未来中医药的发展会更便捷、更高效吗?数字中医是否意味着机器人取代传统中医问诊看病即将成为现实?数字中医,在山西的发展前景如何?
事实上,山西省中医院全国名中医专家冯五金教授早在2022年就研发并推广应用了自己发明的数字中医软件系统——融智医学传承平台。不仅方便临床教学,而且学生和师承弟子们在工作中边用边学,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实现可持续传承。目前,该平台已在国内多家基层医院安装并应用,受到基层医生的一致好评。
冯五金教授行医52年,临床经验丰富,科研成果颇丰。他注重中医现代研究,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提倡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为中医临床服务。创立“六位一体”理念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整体思维”治疗萎缩性胃炎,“二步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识别心身胃肠病等。主张建立整体医学模式,培养现代中国医生,促进中西医融合。于2013年10月成立的“冯五金名医工作室”,先后培养研究生12名,编写医学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科研项目6项,取得丰硕成果。其中,“融智医学传承平台”更是汇集了冯五金教授一生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智慧。
名老中医的数字中医初探秘:融智医学传承平台的普及应用
已经71岁的冯五金教授,对中医药传承以及我省发展数字中医有何见解和看法?
说起自己研发并推广应用的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冯五金教授很是欣慰:欣慰自己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数字中医”的系列文件,与自己的思路和实践不谋而合。
冯教授介绍说,医生出门诊时需要把病人的病史、病情记录下来。素有“工作狂人”之称的他,有时一天要接诊一百多例患者。写病历、开处方就是一项繁琐费时的工作。当时一位研究生给冯教授设计了一款基础版的小程序,方便他工作。这款简单的小程序,让冯教授对中医药传承和大数据结合动了心。
冯教授决心设计一款医生都满意的数字平台,他聘请了专业团队,还在退休后开始学习计算机技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融智医学传承平台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认定,并获得10多项软件著作权及美术作品登记证书。该系统先后在山西省中医院及在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河北、江苏、福建、新疆、内蒙古等地工作的学生、弟子、同道150多人在工作中使用,大家对该系统都赞不绝口。
融智医学传承平台是立足中医、兼融西医,临床与科研、教学与传承于一体的平台。平台收录了10多万份病例,集结了冯教授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数字化诊断、辨别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融智系统平台有病历记录,中、西药处方筛选,智能检索等功能;同时,各类用药禁忌、用法用量等辅助功能都有标注,便于医生规范、合理、安全用药。系统内精选中药600多味,中药方3300多首,经典名方2000多首,还收载有国家基本用药目录和国家医保用药目录的品种西药2400多种,中成药1600多种,民族药90多种,冯五金临床经验方250多首供临床医生选用。系统还设有1000多个关键检索词,方便医生按病症、病情选方用药。
融智系统平台可链接到多个终端,老师在诊室电脑录入病历,开具检查检验、药物时,学生端可实时接收、同步跟随老师学习和记录,但个人信息系统会加密处理。
今年,冯教授在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基础上,再次研发了智慧共享药房系统。两个系统配合,真正实现了医药一体,互通共享,便捷适用。长期以来,药品储存是困扰基层医疗单位的大难题,如乡镇卫生院,村医卫生室,社区诊所等,备药少、不够用,影响医疗效果;备药多,难保存,过期失效,造成浪费。智慧共享药方系统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一个区(县)只需设立一个共享药房,医生在融智医学传承平台开据处方之后,点击传输到智慧药房系统。患者无须等待煎药、取药等过程,在缴纳相关费用(医保报销部分现场扣除)即可。智慧中药房按流程配制、煎煮、包装,由物流配送到家,实现“一站式服务”。
冯五金教授认为,智慧共享药房+融智医学平台不仅能推动中医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而且对医院高质量发展,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感有积极作用。对医院高质量发展而言,智慧共享药房可提供药品配制高效、快捷,降低人力成本;医生的诊疗行为,公开透明,全程跟踪,便于行业监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集约化经营,降低了药品价格,患者得到了实惠。对于患者就医体验感来说, 患者“一站式”就医,省时省力;中药实行单品种定制包装,便于溯源,患者吃上“放心药”。
据介绍,目前,长子县中医院、翼城县中医院、娄烦县中医院、襄垣县中医院、榆社县中医院、太原市坝陵桥社区医院等,已安装了智慧中药房与融智平台,惠及当地医院和患者。
中医药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相结合是必然趋势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与数字智能技术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冯五金教授说。谈到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冯教授激动不已。他说,自己从医52年,经历了学徒拜师、专业院校学习等过程,也经历了手把手教、面对面讲的传统中医药传承时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的进步,自己日常临床出诊、带教学生的过程中,面对如何更好、更可持续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也曾犯难。
冯五金教授说,中医要发展,就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传统中医药的师带徒传承,正规院校的三四年在校学习,都要求学生背汤头、脉诀、条文、药性赋等,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但因个人差异性(老师或学生),传承中医药文化能力和水平受到限制。另外,中医的典籍、药方浩如烟海,医生很难牢记在心。特别是现在提倡的西医学习中医,医生工作忙、时间短,学习中医知识更难。而新兴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让传统中医传承、学习有了新模式。将中医的传统文化知识、辩证思维、临床经验与现在的大数据、大模型相结合,再应用到中医诊疗过程中,对提高看病效率、诊断准确性和临床疗效都有积极辅助作用。
通过自己研发的融智平台两年多的推广应用,冯教授对此深有体会。数字平台不是简单的提高工作效率,而是从根本上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一次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在当代大健康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在未来医疗中的特色优势也会更加彰显出来。中医药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走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道路。
数字中医、大模型不能取代中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各类数字中医产品问世。有智能望诊仪、智能脉诊仪、智能针灸仪等,不少科技公司与医药公司,纷纷将目光聚焦“数字中医”这片蓝海,有不少人认为,未来数字中医就是要替代中医看病坐诊,未来机器人也能号脉开药方。
“数字中医并非是中医大夫不坐诊,由机器人替代看病。我认为,讲究以人为本、四诊合参的中医,并不能轻而易举被取代。”冯五金教授说。他认为,中医智能化或数字化其实是将智能化系统或数字化技术当做助手。数字技术完全取代医生的职能,目前还不能确定、也不严谨。毕竟,中医药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讲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社会、心理与躯体及人体本身和谐共处的整体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同现在汽车行业的无人驾驶或者智能驾驶功能,必须在有驾驶人员的情况下,才能放心通行。否则,就有担心发生意外风险的疑虑。中医诊疗亦如是,人命关天,不可儿戏。”冯教授如是说。
他认为,在中医日常诊疗过程中,有很多诊疗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中医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断体会、揣摩、实践,再结合临证场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判断,并非完全照抄书本或者硬套药方。数字技术的加入,对中医药的发展来说,是辅助、是提高医疗技术,并非取代。
数字中医的发展,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在医学传承方面,可有效提高基层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数字中医平台的助力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可随时学习全国名医的经验,便于相互交流。以融智医学传承平台来说,省内安装的基层医院医生,接受统一培训后,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学习、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医疗诊疗水平。遇到特殊疑难病例,还可开展线上会诊。不仅医生之间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还有效缓解了基层群众看名医难的问题。
数字中医未来发展前景更广阔
冯教授说,未来中医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民间有些看法认为,中医看病慢、随意性比较大,不规范。数字技术和AI的加入,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随着数字技术平台越来越完善,大模型应用越来越广泛,参与平台建设的名老中医、行业翘楚越来越多,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模式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024年11月,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立项《名中医临床经验智慧传承软件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围绕该平台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也将陆续开展。目前,省内数字中医的发展、建设受到各相关部门的重视,融智医学传承系统是比较成熟的平台。
冯教授说,他期待融智医学传承平台能越来越多的普及,也希望更多的名老中医能加入该平台,助力中医药传承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