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牛姓来源有六:
1.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成王封微子(纣王庶兄)于宋,以奉汤王之祀,微子之裔宋司寇牛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2.寮姓改为牛姓。据《隋书》及《路史》所载,隋代牛弘,其父寮允为北魏时侍中,赐姓牛(一说三国魏大将军牛金之后,为避难改寮姓,至寮允赐复本姓)。
3.源自牛国。据《灵台牛氏家谱》记载,西周牛医先生,封牛国,为太常卿、协律郎。以国名为氏。
4.源自官职。据《周礼》记载,西周掌养国之公牛之官称“牛人”,其后以官职为氏。
5.形成于民间。农家与牛为伴,终日不离,有的就以牛为姓。
6.他族改姓而来。明清时云南丽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总有牛姓,为纳西族;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归镶黄旗包衣管领;今满、藏、土家、蒙古、东乡、回、朝鲜、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牛姓来源较为纯正,主要出自子姓,为宋微子之后牛父裔孙。牛父是商朝开国帝王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王遗族,将纣王子武庚禄父封于宋,都于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祭。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庚联合三监及东夷反叛,周公旦平息叛乱后。以微子启贤德,又诚心归周,于是封微子启于宋,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狄人屡次犯宋,牛父曾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其后子孙以其字为氏,称牛姓。牛父被尊奉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牛姓最早主要发源于今河南商丘,公元前二八六年,即战国后期,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散亡各地。此际,见诸史册之牛姓人有:秦国大儒牛缺、赵国大将牛翦,以及赵国人牛畜等,说明此际牛姓有入今河北、陕西等地者。两汉时期牛姓历史人物有:张掖太守牛商、御史大夫牛抵、护羌校尉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邯、外黄令陇西人牛述以及董卓的儿女亲家牛辅等。牛商后又到扶风任职,牛辅为董卓(董为甘肃临洮人)亲信,从其经历来看,二人也应为陕甘一带人,可见此际牛姓在陇西已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中原一带之牛姓徙居江南,但人数不多。虽陇西之牛姓与他族毗邻,但远离中原是非之地,故所受波及不大,反而人丁兴旺,繁衍昌盛起来,并形成牛姓历史上最重要的郡望——陇西郡。隋唐之际,陇西之牛姓更胜,可谓名人辈出,高官不断,如大雅君子牛弘,及其裔孙后任唐相的牛僧孺,以及牛僧孺之孙、词人牛峤,还有牛峤之侄牛希济,皆有名于当世,并名垂青史,此际陇西名人尚有在唐为相的牛仙客等。唐末至五代,再一次使中原百姓陷入兵荒马乱的无奈困境中,不得不颠沛流离徙奔四方。时陕甘之牛姓有南迁四川,东越黄河进入山西者,而中原之牛姓则播迁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宋元之际,山西的牛姓开始昌盛起来。明初,山西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等地。清代,有山西牛姓走西口到内蒙古、河南牛姓闯关东到东北,此际牛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徙海外者。如今,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多此姓,其人口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一,另外,山西亦多此姓,两省牛姓约占全国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
宗族特征
1.牛姓起源于宋微子之后牛父。与其姓氏一样,牛姓多勤苦劳作,踏实肯干之人。
2.牛姓源于北而盛于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进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仅有两名,人言江南才子山东将,其寥寥几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牛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牛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牛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六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牛树梅:四川的牛青天
牛树梅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一生在甘肃通渭耕田教书,学养深厚。虽然家贫,但条件再艰苦、环境再恶劣,父亲也没有让他废读。
公元1841年,牛树梅考中进士。次年,任四川雅安知县。公元1844年,任隆昌知县,不久任彰明知县。牛树梅每到一地,即深入民家了解疾苦。他经常一人一笠,在大街小巷和山原乡野考察,收集民情民意。
公元1850年,牛树梅刚刚主持完乡试,一场大地震突然来临。“全城陷没,死伤甚众。树梅压于土。”当时,牛树梅3岁的儿子被埋,气绝身亡。牛树梅被人从尘土里救出来,顾不得哀伤,忍着丧子之痛,拖着伤残的身体,立刻与民众一道展开自救。他赈灾安民,尽最大努力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公元1862年,牛树梅升任为四川按察使,在就任途中,他致书沿途驿站:“自己所有随行夫马,本自无多,脚价盘费均已自备。所过州县,一切无烦供应,即迎送之礼,只在本城,万勿远劳。”当行至一个叫大木树的地方,由于地方官员迎接礼仪过于隆重,供奉饮食过于丰盛,牛树梅深感不安,再次申令:“弟素性俭吝,加之胃气不和,唯以开水泡饭为佳。虽有浓味,竟难举箸,不枉费!”他又明确告知各驿站只需备两席:上席一桌,半荤半素,小用多品;水席一桌,只用白菜、豆腐等物。
牛树梅为官四川,勤政廉洁,果断干练,百官赞赏,群众拥戴,有“牛青天”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