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雪道飞驰有危险 安全指南显神通

又到一年滑雪季,多地滑雪场“开板”迎客

  •   滑雪,是一项充满刺激的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力量、敏捷和协调性等。不过从受伤的发生率来说,滑雪是发生运动损伤概率较高的运动之一。又到一年滑雪季,滑雪有哪些注意事项,让我们一起来看。
      滑雪前,热身准备该怎么做?
      滑雪时做好安全防护十分重要。滑雪前的热身,有助于提升身体温度、激活关节和强健肌肉。
      专家介绍,让身体热起来,可以做一些慢跑、开合跳等有氧运动。从上到下活动全身的关节,比如,颈部可以进行屈伸,侧向运动;肘关节可以进行屈伸肘及拉伸运动;脊柱可以做侧向拉伸及转动;膝盖可以半蹲和扭转。
      通过从上到下使全身各个关节灵活起来,其次是肌肉的活动,可以进行类似于平板支撑这类核心点的增强。
      滑雪护具该怎么穿?如何进食?
      不管是滑双板还是单板,为了保护大脑不受损伤,头盔必须戴。
      对于单板的滑雪者来说,戴的护具较多,比如护腕、护肘,护膝,有时还要戴护臀,因为单板在开始学习时的摔伤几率大些。
      专家建议:运动前不要空腹,一般建议吃八成饱,同时注意荤素搭配,营养综合;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适当喝功能饮料;户外滑雪时一般气温较低,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会有大量汗液或者体液丢失,造成水电解质缺乏,因此建议在运动30至45分钟后,要及时进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儿童几岁接触滑雪合适?损伤有哪些?
      在滑雪场上,总会看到一些小朋友的身影,不少社交媒体上,甚至还有一两岁宝宝滑雪的视频。究竟多大的小朋友才会比较适合滑雪?
      专家建议:对于儿童来说,4岁左右的年龄比较合适,在此之前儿童的平衡功能发育的还不是很好,若过早进行冰雪运动容易导致摔倒受伤。
      4岁以后,他们的平衡系统逐渐发育好了,再接触冰雪运动,并配合专业教练授课会比较安全些。
      数据显示,在滑雪的运动损伤中,膝关节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其次是手腕、肩背部,头颈部和手指。而韧带损伤、脑震荡、骨折、脱位这些损伤类型相对比较常见。
      滑雪摔跤有技巧,避免身体受伤害,专家建议,一般摔倒时尽量保持身体侧面着地,不要以正面或背面着地。
      正面着地会摔到头部,背面着地会摔到背部、脊柱或大脑,后半部分都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对于双板的爱好者来说,在着地之前应尽量把雪杖扔掉,以防雪杖伤害到自己。
      毛绒玩具可以代替滑雪护具吗?
      专家分析:实际上毛绒玩具不是一种护具,但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单板的初学者来说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比如说戴在膝关节上,垫到臀部,可以缓冲跌倒时对膝部和臀部造成的冲击力。
      但不建议有一定水平的滑雪者穿戴,毛绒玩具戴到身上会影响身体的灵活性,影响动作的完整完成,这样会加重损伤。
      摔着摔着就会滑雪了吗?
      虽然在滑雪中摔倒是难免的,但是只有在教练的正确指导之下,加上自身的正确练习,增强我们的肌肉力量,关节的灵活性,使我们的滑雪运动能够学得更快一些,而不是摔出来的,相反摔得越多伤得越重。
      专业医师表示,多数情况是正确的,若摔完后还能正常行走,大概率问题不大。
      但这不能作为唯一标准,因为我们在摔伤后可能会存在隐匿性骨折,其次是软组织损伤,若关节肿胀较为明显,或两三周还在肿,此时最好及时就医诊治。
      以上仅针对肌肉骨骼系统,并不适用于诸如颅脑损伤等其他系统的损伤。若出现严重的碰撞摔伤,定要及时就医。

    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相关
      冬“练”三九要科学,防范健身变“伤身”
      “三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随着全民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数九寒天里,仍有许多人运动热情不减,坚持在公园、运动场、健身房挥洒汗水。
      然而,冬季天气寒冷,错误的锻炼方式潜藏着健康危机。医学专家提示,冬季健身更要注重准备工作和结束后的放松活动,运动过程中也需注意适度和保暖,否则健身可能变“伤身”。
      选对项目,做足准备
      “冬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节,但应尽量选择低强度运动、有氧运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治医师刘阳介绍,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里,快走、慢跑、骑行等户外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雪上运动以及力量训练、游泳、瑜伽等室内项目,也适合在冬季开展。
      “下午至傍晚锻炼较为适宜,此时气温相对较高,体力也较充沛。”刘阳说,晚间运动应尽量选择室内项目,并保持空气流通、新鲜,进出场馆时做好保暖。
      无论跑步还是“举铁”,运动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姜宇说,冬季气温低,人体肌肉和关节容易僵硬,健身前应热身10至15分钟,以提高体温、增强血液循环,减少受伤风险;户外运动应穿着排汗速干材质的保暖衣物,视环境情况配备防滑鞋、护膝等运动装备,开展冰雪运动还应选择平整的雪场和冰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冬季运动并非人人适合,有健身计划者应首先全面评估健康状况,防止潜在健康问题因运动恶化。
      “有心脑血管病史人群应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运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邹彤说,冬季气温低,户外运动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面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脏负担加重等风险,从而增加心源性疾病、脑卒中等的突发几率,因此应避免高强度运动或力量训练,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锻炼有度,科学急救
      寒冬里运动不仅考验意志,也存在这一时期特有的健康风险。姜宇举例说,雪上运动中,摔倒和碰撞时易发生骨折或关节的扭伤、脱位,严重时甚至出现脊柱或神经系统损伤;跑步运动量过大时,人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会增加关节软组织损伤的风险。
      “冬季锻炼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刘阳说,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次最好控制在40分钟至1小时内;运动的间隙应注意休息,以更快消除肌肉疲劳,防止身体局部负担过重而出现运动损伤。
      专家还提示,户外运动时应注意呼吸的节奏和深度,避免用嘴呼吸,以防大量冷空气直接进入肺部;运动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
      运动中突发疾病或受伤怎么办?
      邹彤说,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寻求帮助;如出现呼吸困难,应保持半卧位或坐位,使呼吸道通畅,旁人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运动时不要做其他事,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姜宇提示,一旦受伤应立即停止运动,出现意识丧失、伤口较大出血不止以及头颈部外伤时,需由旁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由医护救援人员根据病情积极开展救治:开放性伤口可用干净纱布或衣物简单包扎压迫止血,骨折或关节脱位可用夹板、木板等简易装置初步固定,肌肉拉伤、关节扭伤可冰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适当恢复,注意保暖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民健身指南》指出,一次完整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应包括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三部分。
      “结束锻炼后,做一些放松活动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不适。”刘阳说,高强度运动结束后不要急于坐下休息,应通过慢跑或行走让呼吸和心率逐步恢复正常,恢复时间一般不少于5分钟,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冬天身体热量散失较快,运动后的保暖至关重要。刘阳说,户外运动放松活动后应尽快回到室内,擦干汗水或洗热水澡,并及时换上干燥、保暖的衣物,避免汗水冷却导致体温下降过快。
      “冬季运动结束后如果不注意保暖,关节也很容易出问题。”姜宇说,体温快速下降以及寒冷的刺激,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血管收缩,引起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关节周围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使关节更易受损和疼痛;而低温和血液循环不畅还会造成炎症介质和致痛物质不能及时代谢,在关节周围积聚,这些物质可引发炎症反应,加剧关节疼痛和肿胀。

    据新华网

      冬季该如何应对运动损伤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然而,有研究显示,冬季运动不当造成的损伤要比其他季节大约会高出三成,很可能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运动伤害。
      在所有的冬季运动伤病中,除了跑跳类运动的膝、踝关节损伤之外,最常见的就是肌肉拉伤。
      为什么冬季更容易拉伤?
      肌肉拉伤,是指肌肉主动过度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扯所造成的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云霞副教授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肌肉其实和橡皮筋一样,在温暖的环境里弹性就好一些,如果是寒冷的环境就会变硬,比较脆,容易断,所以冬季运动肌肉拉伤的可能性会增加。”
      如果跑者的体质较弱或者训练水平不够,又或者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和力量较差,也容易造成肌肉拉伤。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可能增加跑者的拉伤风险——气温过低,湿度太高,场地太硬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因素,所以冬季运动还是建议在室内比较温暖的地方进行。
      正因如此,要避免肌肉拉伤,一定要先做好准备活动。
      李云霞副教授建议,可以先小跑5-10分钟,做一些简单的拉伸练习。如果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剧烈活动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就参加剧烈活动,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
      如果是进行一些不常接触的运动,运动爱好者也应该了解有关的运动常识和注意事项。
      肌肉拉伤的信号是什么?
      那么,如果出现了肌肉拉伤,身体会有哪些反应和信号?
      李云霞副教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拉伤的主要症状包括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
      而有些拉伤会有撕裂的感觉,肿胀明显及皮下淤血严重,如果运动者触摸局部有凹陷或见一端异常隆起,那么可能就是更为严重的肌肉断裂。
      肌肉拉伤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真的遇到肌肉拉伤,应该如何处理呢?李云霞副教授强调,面对急性的运动损伤,一定要冷敷,停止剧烈运动。
      最方便的方法是拿一个塑料袋,内放冷水或冰块冷敷5-10分钟左右。冷敷过久的局部如果有刺痛感,要及时停止冷敷。
      此时,可以把冷敷袋拿开一会儿,半小时后局部又有肿胀疼痛感时再放上去冷敷。如此反复进行,根据伤情严重情况,一天可进行多次。
      “不少人对运动受伤后的处理有错误认知,以为软组织受伤后应该立即热敷。但太早热敷,会加重内部出血和肿胀情况。受伤后24小时、48小时或72小时后热敷,也需慎重处理,但冷敷就相对比较安全。”李云霞副教授强调,“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患者本来症状已经缓解,但是在家里自行热敷以后出血、水肿反而又加重的情况,希望大家对待热敷一定要慎重。”
      除了冷敷之外,受伤者还可以使用弹力绷带来包扎受伤处,减少内部的出血和肿胀。
      至于是否需要贴膏药,李云霞副教授指出,在急性期不建议贴膏药,“现在很多膏药有活血化瘀的成分,也会加重出血肿胀,所以,特别是皮肤容易过敏的患者,还是尽量避免使用膏药。”

    据人民日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1-13期

    • 第2025-01-10期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8期

    • 第2025-01-07期

    • 第2025-01-06期

    • 第2025-01-03期

    • 第2025-01-02期

    • 第2024-12-31期

    • 第2024-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