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省委会副主委黄登宇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运城市委会主委翟冬鸿
省人大代表、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阳泉市妇产医院)妇产科护师侯敏
省人大代表、柳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主任科员、陈家湾镇双卜咀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马爱玲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 寇宁摄
老年运动康养、居家适老化改造、农村养老服务体系……2025年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银发经济、老龄化服务等养老话题,共绘养老“幸福蓝图”。
完善老年运动康养产业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离不开老年运动康养政策体系的顶层规划。”在调研中,省政协常委、晋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省委会副主委黄登宇了解到,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加快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他认为,把握银发经济发展大势,要逐步完善老年运动康养产业发展的土地供应、设施规划、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要素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老年运动康养机构、纳入相关目录的老年产品制造企业等,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老年运动康养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相互协调、功能耦合的政策体系。
“培育市场,激发老年运动康养消费潜力,也是助推银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黄登宇建议,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硬的老年运动康养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健康管理类、运动监护类、心理慰藉类产业发展,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老年运动康养消费新模式,引导老年人在运动康养领域由保守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
“此外,还要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老年运动康养服务市场主体。”黄登宇认为,通过搭建老年运动康养服务平台,发展面向老年运动康养的文学、广播、影视、短视频等内容行业,打造省、市、县、社区级老年运动赛事活动,推动传统养老服务模式转向“运动、健康、适老、享老”的多元发展新格局,助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
拓展国有企业银发经济领域
省政协委员、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运城市委会主委翟冬鸿,2024年对拓展国有企业的银发经济领域,共同推动银发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建议》明确指出: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肩负着国家战略任务和社会责任。翟冬鸿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有企业应在养老服务、适老化改造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
“提高国有企业对银发经济的认识,引导其将银发经济发展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加大在银发经济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翟冬鸿说,如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自身条件优越的国有企业,开展银发经济发展的示范工程,成立“银发经济”产业园,推动国有企业在银发经济领域的发展。
翟冬鸿建议,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开展合作,推动国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开展银发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国有企业在银发经济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医疗条件的国有企业可推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在旅游领域,可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旅游线路和产品等。
翟冬鸿认为,国有企业在拓展银发经济领域时,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现有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高端人才,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提升国有企业在银发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适老化改造、定期对老年人健康体检、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省人大代表、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阳泉市妇产医院)妇产科护师侯敏,今年带来的是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侯敏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养老存在适老化改造不足、部分老旧小区缺乏养老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对社区老人的健康体检覆盖不够全面等问题。
“建议加大对老旧小区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如在楼梯、走廊、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安装扶手、防滑垫等设施,方便老年人出行和活动。”侯敏认为,鼓励家庭也对居住环境进行适老化改造,如改造卫生间、安装紧急呼叫设备等,可以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如何让居家老人享受到家庭医生的服务?侯敏建议,需要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明确家庭医生为老人进行健康体检的具体项目和标准,包括常规身体检查、慢性病筛查、心理健康评估等,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电子化管理,家庭医生根据档案记录为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拓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养老服务的对象,多为60周岁以上的空巢、独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特殊困难老年人。今年,省人大代表、柳林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三级主任科员、陈家湾镇双卜咀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马爱玲提出关于拓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农村养老大多以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主,合理规划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显得尤为重要。马爱玲认为,农村养老机构建设应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选择有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富裕的村庄建设;鼓励将机构委托专业组织运营;拓展延伸农村养老服务项目,打通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农村日间照料中心也需要提升改造,如增加床位、培养护理团队,提升服务质量。”马爱玲建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的方式,激活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运营机制,满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留守老人、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马爱玲建议,要鼓励相关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专业人员从事农村养老服务培训,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培育一批农村本地的优秀养老护理员,促进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稳定和提高服务质量。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